用好福建水文化,应以保护为前提、创新为动力、融合为方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做好保护传承,守住文化根脉。比如,加快编纂《福建水典》,全面梳理全省水文化遗产。对相关遗产实施“一遗产一方案”保护,确保历史记忆永不褪色。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福建水文化专题研究,挖掘治水人物、治水故事的精神内涵,让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推动创新发展,增强时代活力。构建融媒体矩阵,通过多元传播手段和多元叙事方式,讲好福建水故事。数字赋能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水文化数字地图”,让公众在线体验魅力。培育文创产业,鼓励企业开发水文化主题文创产品,举办相关创意设计大赛,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促进融合发展,释放乘数效应。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建设特色水文化旅游线路,打造“水上巴士”等特色项目,推出夜游、研学等新产品,让水文化“可体验”“可消费”。谋划产业融合,打造业态丰富的水文化水经济体系,推动水文化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水生态+农业”“水文化+康养”等新业态,实现“一水多用、一水多效”。
完善制度保障,凝聚发展合力。健全法规体系,比如制定省级水文化保护条例,明确保护责任与开发边界。系统统筹整治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治理。强化社会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水文化项目投资与运营。推广“政府+企业+村民”共建模式,让水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