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华亭镇: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福建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2-04-10 22:40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乡村振兴

  春耕如诗,大地如画。连日来,城厢区华亭镇众多农户走出家门,抢抓农时,投入到春季农业生产中,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早的繁忙景象。在各地备战春耕的高昂劲头中,无处不是乡村振兴的暖暖春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作为城厢区的农业大镇,华亭镇近年来立足地理优势,全力发掘龙眼、枇杷、花卉、茶叶等农业资源,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后塘村:老茶园重焕生机

  连日来,在华亭镇后塘村龟山山顶的茶场内,茶农们穿梭于翠绿的茶园中,忙着给茶树修枝剪叶。此时,茶园里的老树已是黄少绿多,新芽悄悄萌发,枝干密布攀缠,绿叶与嫩芽伫立枝头。春风吹过,枝丫摩擦的沙沙声,茶树修剪的嚓嚓声和着茶农们的说笑闲聊,构成一幅充满丰收希望的春耕图景。

  龟山海拔超过700米,气候阴凉,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岚雾浓重,素有“龟洋积雾”之称,非常适宜茶叶生长。龟山产茶历史悠久,月中香品牌曾名誉天下。然而,近几年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茶山的产权归属未明确,茶树无人管理,遭疯长的野草侵害,茶园环境日益恶化,逐渐沦为一片荒山。村民们看到茶园如此衰败景象,无不叹惋,村干部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盘活茶园资源,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成为后塘村“两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去年底,经过镇、村干部讨论研究,后塘村决定盘活荒废的龟山茶园,推进茶产业发展。在该村举行的村民代表大会上,大家一致同意对龟山旧茶园进行改造。此后,后塘村党委组织村民全面铲除了茶园内的杂草,并专程聘请武夷山的茶叶种植专家前来指导茶园改造。

  开春以来,后塘村又对龟山茶园茶树进行深剪和台刈,并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肥力。茶园逐渐恢复了原先清新靓丽的面貌,散发出生机盎然的蓬勃气息。

  据了解,龟山茶园占地180余亩,茶园内栽有佛手、水仙、月中香等多个品种,年可产出成品茶叶5吨左右,带动近30户村民就业。“村委会雇我们前来管理茶园,每天能挣上百元。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比啥都快乐。”村民徐瑞荣说。

  “老茶园焕发新活力,让一片绿叶子成为打开富民强村的‘金钥匙’。”后塘村村党委副书记陈庆芳说,后塘村将立足龟山资源禀赋,积极招商引资,扩大良种茶种植面积,强化茶叶品牌建设,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园头村:现代农业显活力

  在园头村利农现代农业综合园区的蔬菜大棚里,阳光穿过大棚上方的塑料棚膜照射在绿叶上,一畦畦嫩绿的白菜长势喜人,犹如铺了一张绿色的地毯,从棚的一头延伸到另一头;在辣椒新品种研发棚里,一垄垄辣椒翠绿挺拔,长势喜人,满棚绿意盎然,菜农们忙着采摘、修剪、打包,一派忙碌景象。

  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无土栽培技术、智能控温大棚……在利农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碰撞,擦出了亮眼的火花。一系列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农作物种植更加环保,更加节水,还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我们致力于培育优质蔬菜种苗,带动农民增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利农园区负责人杨春飞介绍说,目前园区已引进示范蔬菜品种200多个,这个季节大棚内主要种植的是黑叶白、快白、菠菜、玉米、丝瓜、芋葫等作物,这段时间长势很好,每天都能采摘好几车上市,日产量10多吨。

  园区所在的上千亩土地,是当地通过平整木兰溪旧溪床、沙地、荒地而来的。园头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引进利农集团在此创建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目前,园区共有147座蔬菜大棚,其生产的优质蔬菜源源不断地供应到莆田、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和超市,部分蔬果还销往华东、华南、港澳地区及海外市场。

  近年来,园头村把培育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助推乡村振兴的拳头产业,通过“一村一品”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发展建设,实现“自我造血”,做足“大棚经济”。作为莆田重要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供应地,该园区不仅每年可为园头村增加近百万元的租金收入,还为当地群众提供数十个就业岗位,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产业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厢区派驻园头村第一书记林宗哲说。

  长岭村:高标准农田提档

  “轰隆隆,轰隆隆……”近段时间,在华亭镇长岭村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现场,土地整理和地力复肥有序推进,一块块零散的耕地经过整理后变成集中连片的沃土。灌溉沟渠点缀其间,农耕机来回穿梭,一条现代农业发展走廊雏形初现。

  高标准农田指的是,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作为革命老区村,长岭村共有人口3000多人,耕地面积500多亩。该村水源充沛,光照适宜,村民历来就有种植水稻的习惯,但由于田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拦路虎”。长岭村因地制宜,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410亩,让村民的“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升配套设施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群众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同时,该村立足村情,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示范推广“隆两优华占”“深两优5814”等优质晚稻,应用水稻“三控”施肥、健康耕层构建等技术,实现“示范一点、成功一方、带动一片”。经过试验示范推广,目前长岭村的水稻种植基地已成为该村“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并成为城厢区的水稻种植观摩点。

  长岭村党支部书记俞建洪介绍说,去年,长岭村在区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打了3口自助机井灌溉工程,为早、晚稻种植提供了用水保障。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沟渠设施齐全,所有的稻田几乎都能做旱涝保丰收,今年预计耕作108亩的隆平杂交水稻。

  “有了高标准农田后,旱能浇,涝能排,交通也方便了。农忙时,农技人员人员常来田间指导服务,并为我们免费赠送肥料,让大家吃下‘定心丸’。”该村村民周瑞阳说。(记者:陈盛钟 通讯员:李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