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发改委(职转办)推出一批改革成效显著、企业群众获得感强、创新体制机制的典型案例,供各级各部门学习借鉴。我市打造“1234”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新模式案例入选。
在该项模式中,我市打破政务服务地域限制、提高办事效率,谋定“一分离、二融合、三中心、四定位”发展思路,通过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模式创新,深化政务服务申办模式化、审批标准化、系统信息化、全市一体化,推进各级政务服务“一窗、一网、一门、一次”通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该模式推广后,实行行政审批受审分离,推动集中受理“只到一窗”。对外实行清单式、标准化“流水线”业务受理模式,整合中心城区30个行业部门打造“无差别全科”综合窗口,改变窗口忙闲不均状态。通过受审分离大力推动市内“全域通办”改革,共发布3个批次全市“全域通办”事项清单;市、县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共设置6个“跨省通办、省内通办”窗口。设立“好办事”服务窗口,在全市推行“窗口无否决权”工作机制,提高窗口整体效能和服务质量。今年,全市政务服务“好差评”非常满意率达99.98%。
聚焦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现审批流程“只少不多”。推广应用“自己‘批’网上办”的智能化审批,市、县区两级政务服务可网上办理事项占比99.54%,行政许可“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达94.94%、全程网办事项占比86.34%。在住建、卫健、教育等领域上线应用41项的“秒批秒办”智能审批。聚焦企业、公民全生命周期便利化改革,重点推进高频的企业开办和注销、二手房交易、医社保转移接续、校外培训机构设立、公民出生等53个企业、公民“一件事”套餐。企业开办全流程4小时内办结,企业注销全部实现即办。持续优化公安户政审批流程,下放事项7项、精简办事环节36个、压缩办事时限50个工作日,即办事项占比提升28%;全省首创户政业务“一表集成”智能云表单系统,将34种申请材料精简优化为5大类13种,实现一表办多事和智能自助填报。
搭建市级三个中心平台,集成套餐服务“只进一门”。对办事大厅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和布局优化,打造政务服务培训、体验和指导“三个中心”。建立一支120名标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办事员队伍,推动办事员从“专科型”向“全科型”转变。建立“现场受理服务区、网上办事服务区、自助服务区”等无差别全科受理的政务服务新平台。在中心城区办事大厅试点开展县区级涉及30个部门2030项事项异地代收代办。
明确四个层级功能定位,企业群众办事“只跑一次”。通过市域统筹、县区主战、镇街承载、社区协同,构建市域政务服务四级工作体系,破解政务服务体系“头重脚轻”困境。做优市级服务平台,做强县(区)服务能力,做实镇(街)便民服务功能,做特社区(园区)邻里中心“事有所办”。目前,全市公安、医社保、公积金、民政、卫健等部门有101项常办事项在“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实现“就近办”;84项海渔事项下沉延伸至湄洲岛和南日岛便民服务中心,实现渔民办事“不出岛”。
据市行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政务服务新模式实行后,市、县区两级在线上线下提供299个“一件事”套餐服务,实现一窗受理“最全一件事”,推进了一网通办“最快一件事”,在我市今年疫情防控关键期,全市通过网络端、手机端、自助机等“不见面审批”方式办件占比超90%,当日即办率近99%。依托e政务自助机,以及微信“扫码”、电子政务平台,群众办理户政业务通过智能“云表单”提升审批效率70%。此外,提升跨域通办“最远一件事”,异地群众、离开户籍地,外出工作或生活的群众申请件在市、县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实现办理。
下一步,该中心将结合实施“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从“一个平台”建设到位、“一支队伍”服务到位、“一套标准”执行到位、“一枚印章”授权到位等4个方面入手,推动政务服务由“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转变,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解决基层办事“体外循环”、跑多趟等问题,持续提升我市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记者 黄凌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