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关于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2023077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

来源:莆田市数字莆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时间:2023-08-21 09:55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致公党莆田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2023077号)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复如下:
  近年来,数字经济带来的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我办会同有关单位在推动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中积极作为,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不断推进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打下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是加强了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移动通信信号覆盖范围,推进农村“三网融合”,推动5G技术应用。截至2022年年底,通过拆闲补盲增补农村基站、优化农村4G网络,建设农村5G示范点位。其中建设新增4G基站164个、5G基站54个,已实现所有57个乡镇5G网络100%覆盖,实现黄石惠下村、东峤前沁村、度尾保庄村等35个农业农村5G网络覆盖。此外,2023年规划新增102个新型农业农村5G基站建设,保障北岸山亭镇蒋山村、江口镇大东村、榜头芹山村等5G无线网络覆盖。
  二是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云部署方式打造统一标准化的平台,形成可持续发展、可运营的乡村振兴云平台。聚焦智慧党建、疫情防控、平安乡村、村务政务、乡村特色、三农服务等六大应用场景能力,通过底层对内融合现有农业农村方向的能力,上层构建标准化产品体系,分权分域管理和展示,支持省、市、区、乡镇、村的“五级穿透”,打造数字乡村标准版业务应用模式。
  二、促进数字信息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
  (一)智慧农业助发展。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装备在设施果蔬和畜禽行业的集成应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温室大棚,集成应用水果苗木和蔬菜集约化育供苗、水肥一体化、智能分级等提质增效技术。推广农业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过程的综合应用。2022年,我市共培育认定7个省级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    
  (二)智慧农机促高效。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化中心积极鼓励广大农机户安装智能北斗定位终端,接入市数字集团的北斗时空底座,通过委托第三方开发对农机具和农机作业进行监管服务的“莆田市智慧农机平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市农机领域的四大难题:一是解决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户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田没机耕,有机无田耕”;二是提升农机资源运行调度效率,使农机资源充分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三是提高了数据的权威性。北斗定位数据,数据库直接统计,增强农机作业面积核对的权威性,缩短核对周期;四是可实时监管农机运行,及时落实安全管理工作。为全力推进“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行动贡献农机力量,赋能新时代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三)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6年开始,我市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对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务农农民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以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按照“市抓特色培训、县抓产业培训”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分层培训,促进农民创新创业。截至2022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787万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约2.7万人。2023年全市计划新增培训高素质农民8500人次。
  (四)抓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2013年开始,我市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每年选送一批青壮年农民和有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村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参加专科学历教育和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截至2022年,累计选送1130人参加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新型职业农民专科学历教育班学习,对录取的学员免学费、免杂费、免书本费、免农业职业资格证书报名考试费。集中学习期间免住宿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费用补助。
  三、制定多元化乡村数字金融服务体系,顺势应市,引导更多数字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三农”
  提升精准面对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识别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服务小微信贷等方面的优势,使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乡村产业链上。
  (一)聚焦“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围绕“数字经济”,推广“产供销+信用+专业支行”综合服务模式,支持科技型农业企业、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依托“福农e购”等线上平台,助力农副产品走出大山等,着力赋能乡村振兴。如仙游农商银行创建“党建+金融助理+石油小镇”服务模式,与郊尾镇“石油小镇”合作,通过“智慧U站”产业数据平台拓宽服务范围,发放加油站贷款近4亿元;莆田农商银行开展金融科技下乡活动,打造一批数字信贷产品下乡、引导一批数字便民应用下乡、推动一批数字智能设备下乡、精选一批数字金融知识下乡,助推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居民。下一步,将持续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引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聚焦“数字经济”,夯实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基础,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数字时代的发展红利。
  (二)组建产业基金,助力乡村发展。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金融办已与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共同推进组建我市产业母基金(兴莆产业投资基金)。经市政府同意后,兴莆产业投资基金于2022年8月29日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并于2022年9月27日完成中基协备案。目前,已推动4家子基金落地莆田。后续我们也将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梳理出优质乡村数字产业项目,做好专项基金设立工作,助力乡村发展。
  (三)运用融资担保资源,引导资本投入“三农”。为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抵押物不足等问题,2022年市金融办、市财政局、人行莆田市中心支行、莆田银保监分局联合印发《莆田市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质效的若干措施》(莆金融办〔2022〕10号)。利用市场化手段为我市十二条产业链在内的各行业“白名单”企业及“缺信用”“缺抵质押”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三农”等主体增加信用保证,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和意愿。一是提高“白名单”企业担保额度。执行过程中,市再担保公司见贷即保,对企业免收担保费。目前,市担保公司在保余额36.45亿元,在保户数2302户,政策执行十个月以来,市再担保公司在保余额增加13.87亿元,其中“白名单”企业在保余额增加10.86亿元,在保户数增加141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三农”等主体在保余额增加3.01亿元,在保户数增加850户。二是实施各类市场主体全覆盖的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方案。建立1亿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支持的贷款业务为20万-300万元之间的纯信用贷款,无需抵押质押。目前,市再担保公司已和多家银行签订“总对总”普惠金融风险补偿批量担保协议,合计授信21.5亿元,已实现担保放款5.19亿元。
  领导署名:陈剑春
  联 系 人:吴丽红
  联系电话:18905949036
  莆田市数字莆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8月8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