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出的《关于以文旅促融,推进两岸民众交往融合的建议》(2022240号)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复如下:
一、关于招引龙头,做优品牌促融合的建议
近年来,市文旅产业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强产业、兴城市”工作部署,突出开放招商、强化项目带动,聚焦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打造文旅新地标。围绕文旅融合示范、生态旅游精品、滨海旅游开发、景区品质提升、乡村文旅振兴、文旅公共服务配套、出版印刷行业提质、广播影视行业培育等八大领域,策划生成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文旅招商项目。注重用好各类重大招商活动及莆商资源,紧盯国企、央企和文旅头部企业等,提高招商精准度,对接招引文旅产业龙头企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多次结合外出学习考察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先后赴宁德市屏南县、霞浦县考察学习,邀请“上海鸿禧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林正碌团队入驻仙游县钟山镇;赴浙江省、江苏省考察学习并走访杭州市莆田商会、无锡市莆田商会后,商会企业家予以积极响应;赴福州考察学习并走访福州莆田商会,赴深圳市北京市参加活动并拜访深圳市莆田商会和北京市莆田商会,邀请回乡投资考察,均获得积极响应。为了更好地发挥商会平台作用,协助各县区、各部门与莆商对接沟通,帮助莆商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投资家乡、建设家乡,开展“莆商回乡之旅”系列活动,宁波市、温州市、福州市、合肥市、杭州、天津、南昌、深圳、北京等莆田商会先后组织回乡实地考察我市文旅产业等开放招商项目,参加文旅产业战线开放招商项目推介座谈会、洽谈投资,积极宣传莆田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广泛沟通联络、多方牵线搭桥,争取更多的项目落户家乡,助力家乡发展。同时,积极打造信息发布平台,制作《莆田市文旅产业开放招商项目手册》及莆田文旅形象宣传片等资料,充分莆田文旅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介平台,及时发布文旅产业战线相关信息,在“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福建农民文化周”等活动期间,举办“云端”文化旅游招商推介活动,通过直播方式向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文化旅游企业多角度、全方位发布展示我市独特的文化元素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各县区结合实际,有效整合各类文旅资源,科学策划包装,建立项目储备库,筛选、策划、论证一批具有示范带头效应的重点旅游招商项目,持续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国内外知名文旅企业的对接交流,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专业运营团队参与文旅项目投资运营。2021年以来,全市共对接文旅项目91个,预计总投资额461.34亿元。其中,开工项目24个,总投资额共91.88亿元;签约项目14个,总投资额共132.1亿元;洽谈项目53个,总投资额共237.36亿元。
今年来,文旅产业作为我市十二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全市文旅系统齐心发力,招商、运营、基建、服务等各个环节有序开展。举办文旅经济发展暨招商推介会活动,会上200多位莆籍文旅企业家代表、文旅专家、异地莆田商会代表以及各级媒体朋友共同探讨家乡文旅发展大局,在全市民营经济暨产业发展大会上签约的南少林禅文化生态康养中心项目,投资额6亿元。先后邀请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教授来莆考察调研,创新我市文旅经济发展路径。邀请新加坡尧泰汉海文旅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等来莆考察,对接海洋生物研究基地及剧院经营合作等项目,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邀请海峡城乡基金会、悦禾商业集团、凤舞乡村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考察湄洲岛业态招商项目,研究探索资源梳理、运营策划等。邀请浙江省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北欧萨拉玛控股有限公司等一行考察南少林、坪盘山川峡谷、荔林水乡、北岸等文旅项目,并召开莆田文旅项目对接洽谈会,就坪盘山川峡谷项目投资运营等进行讨论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9月7日,在厦门举办的全省文旅招商推介会上,我局重点对仙水洋康养度假区、平海渔港风情小镇等重点项目进行推介,与参会投资商进行现场交流。召开全市文旅经济金融对接会商会议,围绕文旅产业融资新需求,共同探索金融服务新途径,推动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问题,征集26家企业融资需求总额10.84亿元。继续策划储备一批重点文旅产业招商项目,研究梳理文旅项目审批、用林用地用海、税费奖补等各类招商引资政策,利用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海峡工艺品博览会等各类活动加大宣传推介,主动对接全国知名文旅企业,举办各类文旅推介会、座谈会和走访考察等形式,加大与重点文旅企业的招商对接力度。
二、关于点面结合,串珠成链促融合的建议
莆田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莆田历史“科甲冠八闽”涌现出进士2482人、状元21人、宰辅17人,是海上女神妈祖故乡,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拥有妈祖文化、莆仙戏、南少林等丰富的文旅品牌。我们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积极打造文旅品牌。一是利用鞋服、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优势,打造一批省市级观光工厂,现有省级观光工厂6家,市级观光工厂5家,已推荐百威啤酒博物馆申报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二是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服务设施,培育一批省市级职工疗休养基地,现有省级职工疗休养基地2家,市级9家。三是利用革命文物资源,生成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现有精品线路10条。四是利用乡村资源、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现有省级乡村旅游村107个,省级金牌旅游村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推荐后黄村申报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荐仙游县游洋镇兴山村、秀屿区平海镇平海社区、湄洲镇莲池村、涵江区江口镇东大村、仙游县鲤南镇象林村申报2022年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同时,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储备、提升一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2个,2A级8个,全市现有A级旅游景区42个(5A级1个,4A级6个,3A级以下35个)。利用海岛、海岸带、海洋“点线面”蓝色旅游综合资源,开通“福往福来”平潭至莆田湄洲岛海上精品旅游路线,实现5月6日开通试运行,7月31日正式启动首航仪式。
市农业农村部门按照统筹“全域规划、成片打造、突出主题、协同发展”总体思路,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深入挖掘乡村内涵,提炼特色鲜明、体现当地乡村韵味的主题,引导各县区每年分别打造1条乡村振兴精品线路,力求“点上出精品、线上有特色”。同时,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积极培育休闲农业品牌,组织符合条件的休闲农业建设单位申报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推荐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美丽休闲乡村,促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已累计获评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18个,争取省上补充资金7200万元,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在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推进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工作,依据我市丰富的山、水、田等自然资源,重点挖掘传统农耕文化、高效生态农业、乡村自然生态、森林生态环境、乡村田野风情和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与农、林、牧、副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互通,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12片示范区发展整体规划,助力乡村振兴。
市工信部门根据工业旅游发展新模式,着力把工业旅游培育成我市制造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领域和两岸民众交往融合的新载体。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以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宣传为载体,深度挖掘、宣传蕴含的莆田工匠精神、文化内涵等,全方位展现莆田形象。结合重大文旅、招商等活动,加强对工业旅游在品牌营销、文化宣传、产业转型、赋能经济方面的宣传,提升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创建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吸引两岸游客。二是强化龙头示范。引导3家省级示范企业加大投入,加快“+旅游”发展,开发具有莆田特色的旅游工艺品,采取观光游览、休闲购物、高科技互动等形式将啤酒工艺特色、莆田鞋品质、红木古韵等栩栩展现,展现莆田工业文化。2021年6月省级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培训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现场推介百威中国博物馆、双驰定制观光工厂创建经验,得到全省工业、旅游界的肯定。三是持续扶持引导。在提升存量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增量,增加工业旅游数量。结合我市实际,开展全市重点工业企业梳理,分行业建立工业旅游培育库。重点在食品、工业美术行业加大培育、挖掘力度,出台食品、工艺美术等行业工业旅游政策。指导目标企业加强规划、完善配套,逐步打造内涵差异化、模式特色化、营销专业化的莆田工业旅游体系,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工业旅游。
涵江区注重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区委、区政府多方筹措资金800多万元对萝目田历史文化街区内顺茂隆宅、东方二十五坎、黄氏民居等文物进行修缮。策划实施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及其配套基础设施提升(一期)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元,申请银行授信贷款9亿元,对主次要游览路线进行相关保护传承、活化提升和配套完善,目前已委托第三方进行可研编制。近期在萝苜田举办“国潮”市集暨兴化汉服节,增设古街夜景灯光展,发行国画系列明信片“时光深处的萝苜田”等活动。结合妈祖文化信仰珍贵资料的收集提升李氏宗祠的文化内涵,开发“名村建筑游、泛舟白塘游、宗教民俗游、宗祠寻祖游”等多条旅游线路,使其成为李氏族人聚居的重要展示区、妈祖莆田民俗文化的重要交流区、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区。大力提倡文旅产业与当地夜间旅游相促进,借助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宣传。通过“文旅+IP”支持萩芦镇崇福村开展以“五彩萩芦迎福”为主题的龙眼文化节,并推出以龙眼为原型的吉祥物IP。通过“文旅+直播”开展白塘镇双福村荔枝节、萝苜田“云上莆田 跨年乐购”推进文旅游产业高级化、现代化,提高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筹划举办莆田首届枇杷文化节、东南亚风情美食节、嘉年华等节庆活动,制作涵江旅游宣传片、旅游项目招商推介片,多平台、多角度、多形式宣传涵江区的旅游资源,筹备开展涵江文旅经济招商签约工作。
秀屿区积极组织各景区、旅游经营单位、旅游企业参加全国旅交会、海峡旅游博览会等大型旅游促销活动,邀请台湾旅行社参加“这里是秀屿——文旅融合品牌”“感受艺术之船——歌诗达邮轮•大西洋号”等旅游推介会,通过秀屿旅游风光片、发放宣传材料、PPT解说及现场介绍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独具魅力的“滨海旅游、五彩秀屿”,现场领略滨海原生态旅游区无与伦比的魅力和风采,充分结合文化创意做好旅游景区IP,打造“文创+旅游”新模式,助推景区融合发展,提升旅游知名度与美誉度。积极筹办秀屿区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充分发挥“联系、交流、团结、促进”的社会功能,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妈祖文化工作之路,以妈祖文化交流为主导,着力开展对台交流工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与联谊活动,增进与海峡两岸妈祖文化机构的妈祖情缘。打造妈祖文化十音八乐精品队伍,积极参与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举办的活动,促进两岸融合交流。充分发挥地缘、亲缘、文缘优势,依托平海天后宫、东庄妈祖文化交流中心、陈靖姑祖庙等对台交流基地,拓展民间基层交流,推动走出去、请进来。近年来,共有台湾安平开台天后宫、台湾台中市乌日圣母宫、台湾台南大天后宫和善化庆安宫等宫庙、台湾各县市莆仙同乡联谊会等来秀屿区进行妈祖文化交流。
三、关于承接时代,创新求变促融合的建议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福建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保护好湄洲岛”工作部署,把湄洲岛打造成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共创共享的幸福家园。一是加强妈祖文化旅游品牌营销。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举办了“天下妈祖回娘家”启动暨湄洲妈祖祖庙云祈福活动,开展2022年“湄洲之夏”海峡两岸流行音乐季前期招标工作,组织筹办壬寅年纪念妈祖诞辰1062周年系列活动和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持续推进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不断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力。土海湿地公园开展“网红夜市打卡 ”、“福”见土海、“福见土海 频频出彩”短视频征集、“云游土海”“非遗民俗展”、“休闲垂钓”等主题系列活动,举办“海上秀屿 非遗技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吸引广大民众关注传统文化,让大众看得见、品得出、触摸得到非遗项目,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提高非遗的可见度、影响力和美誉度,推进传承和保护。二是继续推进妈祖文化保护传承。持续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遗产并积极创建国家级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区;成立湄洲岛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切实加强对物质遗产和妈祖信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已编制完成管理规划(湄洲妈祖祖庙分册)、《福建省莆田市“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依托莆田学院妈祖研究院成立妈祖文化与海丝申遗研究机构,编辑出版《2017年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上、下)》、《妈祖文化研究论丛(Ⅱ)—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专辑》、《妈祖与海洋文化》、《邮说妈祖(妈祖邮集文献)》等专著。完成遗产点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海丝”申遗展示馆布展及对外展示。加快制定《天妃故里遗址公园遗产保护规划方案》《湄洲岛妈祖文化保护和传承实施方案》,并划定为文物、历史文化建筑、历史风貌街区实施保护性修缮,系统性保护湄洲岛文脉;积极申报湄洲女头饰服饰等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并在建设完成《妈祖信俗》、《妈祖贡品制作技艺》两处市级传承基地基础上,计划建设《妈祖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及传习所各一处、《妈祖头饰发髻技艺》传承基地一处;筹备出版由中国社科院研究课题《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融合研究》文献史书,并委托莆田学院开展《新时代下妈祖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与发展》《新时代下提升妈祖文化对台影响力,促进两岸进一步融合发展》课题研究,深入推进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融合研究和妈祖文化理论体系建设;妈祖文化相关文物征集、鉴定工作有序开展并已有部分物件添置进祖庙海丝申遗展览馆和妈祖文化源流博物馆展出;妈祖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再现工程暨莆田祖庙虚拟仿真三维平台建设已基本完成;已成功注册国家级版权6个、省级版权22个、商标9个(63类),持续推进妈祖文化IP保护。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桥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保护规划初稿,统领海洋文化古塔古桥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三是积极筹划对台合作文旅项目。鼓励台胞到湄洲岛旅游、创(就)业,认真策划并推进与台湾旅行社合作项目,在给予台胞享受湄洲岛民待遇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通过与台湾旅游联盟、台湾天海旅行社开展合作,按照一事一议原则与台湾旅行商签订推介湄洲岛的合作的协议,鼓励台湾旅行社推介湄洲岛旅游。策划并推进莲池沙滩台湾风情体验园项目,充分利用湄洲岛与台湾岛资源环境、气候条件相近的特点,对莲池沙滩滨海旅游基础设施及景观进行提升改造,开发建设水上、沙滩运动项目并完善运动设施及服务设施,积极向台胞台企开展招商推介并引进沙滩音乐会、主题餐厅、酒吧等休闲旅游业态,为游客不用赴台便能领略具有台湾风情的滨海休闲度假体验;策划并推进妈祖平安里台湾村落项目,改造提升并打造平安里台湾村落,规划建设聚龙奥砚文化馆(展示中华妈祖文化与龙文化)、大陆首座观光工厂聚落园(含大有食品、大汉窑、YOROPEN、进鸿杰神服等)、两岸艺文交流平台暨转进中心(包含艺术文化展演团体、民间民宿表演团体、台湾街头艺人协会)、旅宿产业(增加国家青年旅馆/单车旅馆)、森活食集嘉年华(包含台湾YES美食嘉年华、露天国际精酿啤酒节、满岛尽是三太子群聚月)等5大模块。待疫情过后,两岸正常通航情况下,举办森活食集嘉年华、精酿啤酒节、天灯祈福祭、沙滩集市、COSPLAY等各项主题活动促进两岸艺术、民俗等领域交流;策划并推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充分发挥湄洲岛与台湾岛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神缘相同的地域优势和人文优势,通过与莲池沙滩台湾风情体验园相衔接,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各类企业、才俊提供创新、创造、创业的优质平台,打造两岸人文交流、商贸合作、文创研发的产业基地和人才高地。
秀屿区平海天后宫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分灵庙,也是台南地区妈祖庙的祖籍地,南日天后宫是妈祖北上的发源地(如天津、大连等)。陆上女神陈靖姑祖籍地东庄镇嵩山,影响力遍布台湾、广东、浙江、福州等地,宗教文化也比较独特,出现道、释、儒三教相安合祭的奇特现象。近年来,秀屿区积极打造“朝圣之旅”精品旅游线路:东庄嵩山陈靖姑祖祠---东庄妈祖文化交流中心---东峤九龙山白云洞--埭头妈祖文化交流中心---平海天后宫---南日天后宫。通过这些线路景点的连串,发挥妈祖文化引领、辐射作用,力争香客、游客、食客互相转化,也充分发挥了妈祖文化以情促融的特殊桥梁纽带作用。特别是海峡两岸陈靖姑文化节成功举办,两岸信众万余人共襄盛会,同唱《靖姑之歌》等一批以弘扬靖姑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并由此形成一股凝聚民族共识,增进同胞情谊,促进两岸交流的磅礴力量。秀屿区曾邀请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刘德云博士作“参与台湾乡村游暨滨海观光小镇建设的领悟”知识专题讲座,全体干部共200余人参加专题讲座。以“着力推进产业融合”为思想及行动指导核心,推出“全域+邮轮”概念,文旅融合,产业互助,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促进客源双向流动,做到“双向互推引客来”。每年定期开展海钓比赛,邀请台湾钓鱼爱好者,参加海钓比赛,加强对台的体育文化旅游交流。
城厢区围绕精品油画、莆匠工艺、妈祖文创等,举办“中华妈祖情·两岸一家亲”主题展,设置“妈祖情”油画精品展、“妈祖情”书画与莆匠工艺展、“妈祖情”意境空间展、“妈祖情”跨界手拉手暨“艺术生活家”妈祖文创展四大展区,以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主题,共展出油画作品27幅、国画作品10余幅、工艺美术(木雕、玉雕、景泰蓝、泥塑、瓷器等)作品130余件,妈祖周边文创作品50余件,并用体验、直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表达两岸同胞深情厚谊。在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又先后举办东海镇金沙宫上元祈福习俗和南门棕轿舞2个传统文化习俗参加2022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线上活动,举办以妈祖文化和蔡襄文化为主题、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莆田小戏演出近百场,打造民俗巡游、祈福习俗及非遗小吃商家展售活动于一体的新年文化大餐,体现妈祖文化对台经贸交流、民心相通、海峡两岸和平、莆台融合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同时,我局持续推进妈祖文化旅游品牌营销。筹办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持续推进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播,继续开展“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天下妈祖回娘家”等活动,组织妈祖巡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不断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力。以“平潭岛—湄洲岛”海上游线开通为契机,积极融入环福建沿海海上游暨“福往福来”福建黄金水路海上游线,加强与省内主要滨海旅游城市串联,推进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开展联合推介,探索与主要客源地引领性旅行社、全国强势媒体、知名旅游电商、知名5A景区开展战略合作,展示湄洲岛特色旅游魅力,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广告互换、游客互送。深入挖掘妈祖信俗文化、滨海自然景观等资源,策划并推出“环岛骑行、畅游湄洲”2022湄洲岛海峡两岸自行车骑游行、2022“湄洲之夏”海峡两岸流行音乐季、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和妈祖文化旅游节等主题活动,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盛事”的良性发展。同时,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不断优化湄洲岛旅游要素保障,推动湄洲岛文旅行业“上云用数赋智”智慧旅游平台,通过优化运用旅游大数据,全面整合景区、交通、酒店、餐饮、旅游商品、导游导览、气象等旅游信息资源,推动岛上各景点、酒店民宿、餐饮购物、旅游交通等在旅游体验、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等层面的智慧化发展,全面提升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品质。邀请台湾相关领域企业、行业对接互动交流,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介,联合文旅营销,展示两岸文旅资源,充实丰富妈祖文化信俗,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旅游合作日益频繁,共同向世界传播妈祖文化。
领导署名:苏玉庆
联 系 人:陈美弟
联系电话:2602250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10月27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