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莆仙方言进校园的建议》(第1157号)由我单位会同市教育局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莆仙方言,既有中原古汉语遗存兼有闽越方言之迹,是莆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方言不仅仅出现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交流中,还常见于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等。它是莆仙地域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大力推广,莆仙方言的传承现状岌岌可危。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我市扎实开展莆仙方言的系列保护工作。
一、关于“推广莆仙方言融入生活”的建议
(一)开展活动,融入日常。市文旅局常态化承办“周末戏相逢”福建优质文化文艺资源直达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该活动以莆仙戏为主线推进优质文化文艺演出直达基层,受到市民热烈欢迎;市群众艺术馆与市方言研究会联合举办莆仙方言赞句沙龙、莆仙方言吟诵、莆田方言民间歌谣吟唱会等方言普及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踊跃参与;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民俗文化嘉年华”等大型群文活动开展莆仙戏、木偶戏等方言经典剧目和演出,让市民沉浸式体验方言类表演的魅力。同时积极推动倡导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为群众提供普通话和方言双语讲解、广播服务;鼓励我市景区提供双语尤其侧重莆仙方言讲解服务。
(二)运用莆田元素,研发文创产品。市智慧文旅运用莆田元素研发出一系列莆田文创产品。据统计,目前已开发了12种品类50款文创产品,自主研发的莆田元素文创产品占比71.2%。分别有“这就是莆田”帆布包、毛毡包、冰箱贴、徽章、书签、城市积木等,其中颇具莆田味的方言手机壳、方言手账本、莆仙戏口罩,将莆仙方言载体和图案进行创意设计,以全新的方式渗透到寻常百姓家,助力莆仙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二、关于“莆仙方言进校园”的建议
(一)编写莆仙方言校本教材。市教育局依托市图书馆馆藏的方志资源、专著资源、学术论文资源等,积极做好莆仙方言词典的编撰工作。同时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且简单易懂易学的曲目和剧本片段,编写《莆仙戏剧本、曲谱选编》和《莆仙戏曲进校园乡土教材》作为校本教材,免费发放给学生。
(二)开展莆仙方言进校园活动。2012年开始我市正式启动“戏曲进校园”试点工作,各试点校纷纷组建兴趣小组或校园戏曲社团等,聘请市艺术学校和退休老艺人进校授艺,邀请专业剧团进校巡演,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莆仙戏名家,了解莆仙戏的表演特色,激发说莆仙语言的兴趣,受到学生们的追捧,感悟传统艺术魅力,既丰富了校园文化,也助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市群众艺术馆在市第二实验小学、市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城厢区进修学校附属兴安小学设立3个民间歌谣传承基地,为民间歌谣进校园搭建平台,让莆仙方言在青少年群体中不断传承发展。
(三)丰富莆仙戏曲文化课后服务内容。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闽教基〔2024〕4号)文件精神,我市根据实际,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及午间学习生活便利服务工作的通知》(莆教综〔2024〕37号)文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结合各自的办学特色,发挥在职教师个人特长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返聘退休教师、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等,共同参与学校体育、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方面的课后服务,做到“以乐促智”,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四)文教融合提升莆仙文化建设。2022年,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被授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地方戏曲》莆仙戏传习基地校,该校的“莆仙戏鼓课间操”项目荣获2021年度全国项目式学习一等奖。2023年12月莆仙戏鼓课间操团队受邀参加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分别走进莆田学院和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该项目不仅让师生在鲜活、灵动、浓郁的戏曲氛围中,感受莆仙“千年古韵”传统文化之精妙,且通过表演戏鼓课间操达到康体健身之效果,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古老莆仙戏具有守正创新的意义。
(五)加强专业建设突出文化底蕴。莆田艺术学校立足莆仙戏等文化产业特色,开设戏曲表演、舞蹈表演、音乐表演、社会文化艺术等专业,和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3+2表演艺术专业,提升办学层次,弘扬和发展莆田传统文化艺术。
三、关于“加强对莆仙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我市积极挖掘以莆仙方言为载体的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等项目,注重非遗项目申报工作。截至目前,我市拥有6项不同级别以莆仙方言为载体的非遗项目,分别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莆仙戏和莆仙十音八乐、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梆鼓咚、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莆田方言、木偶戏、莆仙话讲古等。通过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体系上保障莆仙方言传承发展工作,进而提升群众使用莆仙方言的自豪感。
莆仙戏则是以莆仙方言为语言组织形式的传统戏剧,凝聚了莆仙地区的民风习俗,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演剧形式。莆仙方言是莆仙戏的特色和生命。2023年10月,我市正式颁布了《莆田市莆仙戏保护传承条例》,为莆仙戏的传承发展提供坚定的法治保障。同时持续加大非遗专项资金补助,为莆仙戏的传承发展保驾护航,推进莆仙方言的推广和传播工作。
四、关于“鼓励莆仙方言文艺创作” 的建议
(一)开展艺术精品创作,传播莆仙方言。市文旅局结合不同阶段宣传工作重点,积极开展莆仙方言艺术精品创作参赛并进行广泛宣传,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小戏作品《土筛记》《一笔巨款》《红色乞婆》《回心转意》分别获第一、二、三、四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银奖,小戏作品《黎明钟声》获福建省原创小戏作品二等奖;市群众艺术馆出品方言赞句《华丽蝶变新莆田》、梆鼓咚《壶山兰水沐春风》、方言快板《文明创建入人心》等方言作品进行广泛传播,同时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乡音乡韵》莆仙方言宣传系列,通过俚语故事和方言谜语、方言俗语、童谣、莆仙折子戏等方式传播莆仙方言。
(二)开设讲堂,举办赛事。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不同文化需求,三清殿莆阳书院开设莆阳讲堂,定期邀请莆田当地文史专家以莆仙方言授课,并联谊莆田方言名家进行方言诵读、俗谚民谣等日常记录工作;市教育局已连续举办四届校园读书月系列活动,开展用三语(普通话、莆仙方言、英语)讲莆田故事,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提高了学生及教师的参与热情;市群众艺术馆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三届莆田市民间歌谣比赛、“梅妃杯”莆仙戏中青年演员比赛、方言曲艺韵诵比赛,吸引了来自学校、社区以及社会上各界人员的广泛参与,通过莆仙方言说唱、表演等方式,将乡音乡情融入传统文化血脉中,从而助力莆仙方言的深入传承发展。
领导署名:林志强
联 系 人:宋国平
联系电话:13706056750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4月16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