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和代表:
《关于统筹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建议》(第106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因地制宜推进复耕复种。制定并印发《莆田市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工作方案》,督促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撂荒地利用,引导复耕复种。对于耕作条件较好的地块,优先推广水稻等高产优质作物种植;针对地力较差的地块,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等措施,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土壤肥力,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对于撂荒旱地,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引导种植旱稻、甘薯、大豆等耐旱作物,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对于季节性“留白”的地块,推广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对暂不具备耕作条件的撂荒耕地,制定分期分批改进计划,逐步改善耕作条件。引导农户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区域周边设置智能驱离装置,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周期性发出令野猪畏惧的信号,阻止其靠近农田。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针对野猪致害的农业保险产品,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与粮食生产安全。
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二是加强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培育。引导各类相关财政补贴支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全程式、菜单式服务模式,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
三、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完善农田设施。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宜机化改造范围,加大投入力度,配套完善灌排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提升宜机作业水平。二是强化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建立“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建后管护机制,实现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工作全域化、常态化、长效化。对因灾损毁的撂荒地,要尽快修复、恢复生产。同时,积极探索管护新模式,引入保险金融服务,高效解决农田设施灾毁问题,缓解基层管护资金压力。截止2024年,共计保费 103.13万元,涉及129个项目、34乡镇、268村,覆盖耕地面积18.9万亩。
四、持续提升耕地质量。继续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和科学施肥增效工作,采取施用有机肥及土壤调理剂、推广秸秆还田等措施,尽快恢复撂荒地肥力。通过试验示范和宣传培训等,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提升耕地质量。2024年,全市共推广有机肥102.12万亩次,完成绿肥种植还田20.6万亩,实施稻草秸秆还田10.36万亩。
五、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制定《2025年稳定粮油生产十条措施》,县(区、管委会)也全部制定了本级惠粮政策,持续落实规模种粮和撂荒耕地复耕种粮补助政策,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种粮农民收益。2024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财政局已下达撂荒耕地复耕种粮补助资金221.72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
领导署名:郭金光
联 系 人:方加龙
联系电话:0594-2397155 13859858266
莆田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4月9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