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莆田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017号建议的答复

莆农综〔2025〕36号
来源:莆田市农业农村局 时间:2025-04-08 23:49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黄雷雨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实现“和美莆田 共同富裕”发展新愿景的议案》(第0017号)收悉,经商市文旅局,现答复如下:

一、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全市共有5个乡镇、56个村成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对象,打造“五个美丽”建设点3365个。2024年,坚持高位推进、定期调度、多方参与等工作机制,多措并举,7个乡村振兴重点片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打造7个片区的创新做法,在2024年全省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获省委领导表扬,并作为“2024年福建省乡村振兴机制创新试点先行探索类优秀案例”在全省推广,人民网、《农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7个片区已策划生成基础设施类、产业类、文化类、生态类等项目102个,总投资16.79亿元,年度投资1.56亿元。

二、推进“一村一档、一村一策”。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行动,出台《莆田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制定10条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同时制定《莆田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办法(试行)》上线推行“全市一张图”乡村振兴版块应用场景,通过经营性收入、五大振兴成效评价、村庄分类、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四个参数为全市972个村(社区)赋标,全面排查摸底村内旧房屋、滩涂、山地以及集体建设用地等集体资产资源和各类人才,做实“三表一库”,多渠道汇聚完善推进“一村一档、一村一策”,精准画像。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乡村产业形态,在“一村一档”的基础上,聚焦盘活资源挖掘潜力,认真谋划乡村产业发展,推进“一村一策”,截止4月3日,全市已梳理上图乡村产业发展清单6750个、问题清单1805个、服务清单1805个,各类人才17470人。

三、聚焦农业产业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增南日镇为国家产业强镇建设项目立项;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2个、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26个。仙游甜柿列入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度尾文旦柚入选“土特产”名录;新增绿色食品3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8个;培育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8个(其中国家级1个);我市新入围联合国粮农组织支持的中国生态低碳大食物系统候选项目区(为我省唯一入选);仙游县获评福建省2024年联农带农典型示范奖补县。

四、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一是在规划中保护好乡村风貌。编制印发《莆田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和科技创新规划》《莆田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等规划,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注重发掘乡村的人文特色内涵,打造乡村特色“IP”。如:利用陈国柱故居、洋尾李富祠等名人故居、夹草堂等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乡村旅游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已创作编排莆仙戏《陈文龙》《御史江春霖》等剧目,获得全省多个奖项,2025年着手编排莆仙戏《蔡襄》,不断提升名人影响力。二是在保护中延续好乡村文脉。加强文物保护,全市现有“国保”12处、“省保”62处、“市保”202处。序时开展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完成实地调查1539处,其中调查新发现文物141处。三是在传承中发展好乡村技艺。完善非遗名录体系,我市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目10项、省级63项、市级352项,县区级379项;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79人、市级522人、县(区)级353人。注重培育乡村工匠,扩大传统工艺类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创建、公布8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有效推动非遗传统文化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是打造乡村群众文化特色品牌。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开展妈祖文化、莆仙戏、特色民间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传习活动,培育乡村特色文化品牌,马院村、后黄社区、兰石村等11村入选全省乡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

五、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一是推进乡村旅游品牌打造。深入挖掘乡村文旅资源,以生态环境、特色产业、文化民俗等为载体,注重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培育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10个和金牌旅游村17个,市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12个和金牌旅游村28个。同时,对形成旅游条件的项目,鼓励申报市级观光工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职工疗休养基地等。二是推进乡村旅游提质。结合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等资源特色,培育乡村旅游发展典型。如游洋镇天马村将“石门峡谷+天马山+传统村落+田园风光”串点成线打响“道口新邑,山水天马”品牌;西天尾后黄社区依托乡土文化、历史建筑、农耕文化、田园风光等软硬条件,创新培育旅游业态,被评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西天尾镇北大村、白塘镇双福村等村在“莆阳开春”活动、“水上巴士”项目带动下,旅游产品和业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成为了乡村旅游新兴目的地;南日岛海岛音乐会、湄洲岛妈祖文化情境交互式实景演艺《缘起湄洲》和《印象·妈祖》“旅游+演艺”新IP,推动乡村文旅市场新热点和新增长点。三是做好乡村文旅推介。莆田端午民俗活动登上央视《传奇中国节·端午》直播,央视《山水间的家》栏目在白塘镇双福村取景拍摄并播出。与省旅游频道等主流媒体合作,制作播出乡村旅游专题宣传片。整合全市优质乡村文旅资源,策划推出了多条微度假、毕业季、亲子游、红色游、美食游等丰富多样的旅游线路,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注重重要节会活动聚人气、树品牌、创特色的效应,办好“莆阳开春”“莆阳爽夏”“莆阳赏秋”等重点文旅主题活动,全面做好乡村旅游宣传推广。

下一步拟重点推进的工作:一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片区建设。运用全市“一张图”调度乡村振兴重点片区,找准定位、挖掘特色,注重规划引领、量化指标,将在加快项目建设、片区品牌、优化挂钩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塑造生态宜居新风貌,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诗和远方”。集中资源,在“一陂三边”(木兰陂、莆阳福道边、绶溪边和木兰溪边)打造一批开放式的“莆田院子”和莆商消费地、游客网红打卡地。适时拓展木兰溪流域乡村振兴重点片区范围,覆盖人口增加到30万以上,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实现“和美莆田 共同富裕”发展新愿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二是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进一步梳理、挖掘、提炼和合理利用我市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培育打造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市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和金牌旅游村,持续打响乡村旅游知名品牌;不断健全文旅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百姓大舞台”“四季村晚”等文化品牌惠及广大乡村;继续加大力度做好文物保护,推进非遗传承保护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乡村优秀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更好传承保护,坚定文化自信。三是持续推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落实落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激励办法》,强龙头、补链条、树品牌,强化资源盘活,理清集体“三资”,探索组建强村公司,以项目联建等形式统筹整合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市场化运作、项目化推进、企业化管理,带动村财增收。做深做实“一村一策”,对村集体各类资产资源和各类人才进一步全面排查摸底,做实“三表一库”;依托“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充实“乡村振兴”版块“一村一档”内容,夯实发展数据基座;市、区、镇、村四级协同发力,共同汇聚数据,共享模块组件,打破数据烟囱,在一村一档的基础上,聚焦盘活资源挖掘潜力,认真谋划乡村产业发展,完善三个清单(发展清单、问题清单、服务清单),推动“一村一策”的落地见效。

领导署名:张金龙

人:黄进斌

联系电话:2382951

                          

 

莆田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4月8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