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坤代表:
《关于建立“大数据莆田市第一医院医疗集团助力福建”的建议》(第141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为核心抓手,通过集团化运营、标准化建设、智慧化赋能、人才强基、基建提质、安全护航等六大方面持续推进医疗资源整合与数字化转型,初步形成“全域一张图、服务全周期”的医疗服务新格局,为推进三医联动和区域医疗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建医疗集团,促数据互通
(一)建立医疗集团联动运行机制
我委积极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建立,组建了莆田市第一医院医疗集团和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医疗集团,采取“政府办,集团管”的模式,在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医学科研等方面实行“一体化” 运营管理,实现三个“双向”,一个“共享”,即患者双向选择医院就医、患者双向转诊、医务人员双向流动和医疗资源共享,进一步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推动城乡医疗资源一体化,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建立全联通专网助力信息交互
我委全力构建全联通专网,成功搭建起一张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区域卫生健康专网,共计有1300多家机构接入,涵盖各级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民营医院,构建起广泛且紧密的医疗信息网络体系。为加速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及村卫生所网络建设,解决基层网络薄弱、信息流通不畅的难题,2019年我委还对卫健专网进行全面升级及提速降费,覆盖范围延伸至村卫生所,打通网络“最后一公里”,为群众在家门口就近看病提供网络基础支撑。
(三)建立区域云平台赋能健康数据
我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始终按照国家卫健委统一标准进行建设,与中国移动莆田分公司合作承建的区域卫生信息云平台,承载了全市各医疗机构80%以上的业务信息系统,汇聚了全市医疗信息数据,形成了三大数据库即居民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和人口信息库,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原始影像资料、病历病案、检查检验结果、预防接种、急救等信息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市级区域卫生信息标准,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交换等技术要求,推动影像、检验等医疗数据标准化流转。2024年,健康医疗大数据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建档数约276万份,电子档案率达90.4%。
(四)建立全域数据绘就公卫一张图
按照“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的发展蓝图,我委打造了以“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为主线的“公共卫生一张图”,整合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含民营)、120急救、血站、疾控、卫生监督和村卫生所等1400多家单位的24套核心业务信息系统,汇聚出生管理、妇幼保健、免疫接种、家签服务、120急救、慢病管理、医学影像和视频监控等部门的多源数据共享组件,实现业务系统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和跨部门之间信息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为推进三医联动提供数据支撑。
二、聚人才资源,强医疗实力
为了吸引和培养高端医学人才,我委多措并举,一是强化政策创新,引进博士、硕士高层次医疗人才,可分别享受省级、市级、医院三重人才补助政策,给予购房补助、安家补助及科研启动资金等优惠待遇,并享受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二是强化名医帮带,与在榕、穗、沪医学专家人才工作站联络,荟聚莆籍在外高级职称医学专家500余名,助推30个名医“师带徒”工作室及全市名医工作室高质建设,带动培养本土优秀医学人才。三是搭建发展平台,推进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合作,来莆指导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四是深化校地合作,与省、内外高校及知名医院共同开展的联合项目,推动莆田市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加强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等。
三、夯医疗基础,促服务升级
“十四五”期间,我委积极加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共实施21个医疗卫生建设项目,新增建筑面积30.11万平方米,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项目12个,新增建筑面积3.58万平方米,配备电脑、读卡器、打印机、DR、影像专业显示器、视频会议终端、移动心电、数字化预防接种、家庭随访包等设备,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同时,还免费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并上线运行了医疗卫生乡村一体化管理、影像存储传输、实验室检验、心电管理、家庭随访、远程视频会议和数字化预防接种等12套信息系统,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四、优智慧服务,提便民效能
为深化便民服务应用,我委将信息标准建设与“互联网+医疗健康”深度融合,一是搭建莆田“健康宝”平台,集成入学查验证明、预约挂号、报告查询等22项便民功能,用户量突破100万,并与市政务信息平台打通,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惠民宝APP也可享受到同样便民服务。二是打造“滴滴”影像,建立全市影像专家库,采用数字影像服务替代传统医用塑料胶片,引入抢单、指派和兜底相结合的远程会诊模式,实现医生在线上即可为基层提供远程会诊服务,累计已会诊100多万例。三是搭建“云诊室”,以仙游县总医院、城厢区医院和秀屿区医院为中心开展远程高清视频门诊建设,累计实现远程会诊约3.5万人次,大大节省了群众的看病时间。四是开通互联网医院,莆田市第一医院、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和涵江医院3家医疗机构开通互联网医院,市民可以足不出户体验在线问诊、续方开药以及送药到家等服务。五是完善预约挂号平台,全市22家医院接入平台,还与闽政通“三医便民”门户、基层医疗卫生管理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预约挂号号源统一管理,基层医疗机构预约服务覆盖率达100%,有效缓解就医排队问题。
五、创紧密联合,深协作互进
(一)着力增强成员单位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医联体和医疗集团核心医院的人才优势,对成员医院业务骨干提供技术培训,并常年派医疗专家深入成员医院坐诊,组织疑难危重症特殊病例讨论、会诊,指导基层医院各专业查房、参与疑难病例讨论等。下级医疗单位持续选派医疗、护理、医技人员到核心医院进修学习,各专业诊疗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定期组织核心医院专家到医联体内的基层医疗机构义诊、业务指导、举办讲座,达到共同发展、资源共享。
(二)深入落实医联体分级诊疗
我委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分别由市第一医院与城厢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与荔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试点联合病房创建,基本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下转的康复期病种已扩大到高血压性脑出血、脑梗死等11种。同时,也建立了突发病情紧急转诊、急救急用药品保障等机制,满足下转病人转诊、用药等需求。目前,联合病房在全市基本实现全覆盖,2024年全市“联合病房”共收治4000多人次,同比增长超过25%。
(三)扎实开展世行医改信息项目
按照省卫健委统一部署,我委积极推进以四大县域医共体为单位的世行贷款医改促进信息化项目建设,在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和双向转诊平台,县级医院实现电子病历分级评价三级应用,搭建县域人财物运营管理平台,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同时,部署基层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应用,与莆田健康宝实现对接,形成全市统一医疗便民服务平台。
(四)全力推行检查检验共享互认
通过整合信息资源,我委搭建地市级检查检验共享互认监管平台,84家医疗机构连接市级“医学影像云”,推动检查检验结果“数据同池,共享互认”,在省内率先将互认工作延伸扩展至基层医疗机构,涵盖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和卫生院共64家医院,打通互认共享“最后一公里”,并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全省范围内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可查询到三级医院的检查、检验报告,提前预约三级医院的CT等检查项目,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六、固网络安全,护信息防线
为切实做好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我委成立了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出台《莆田市卫健委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莆田市卫健委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等制度,明确网络安全组织管理和应急预案等要求。依托区域卫生健康云平台建立了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涵盖网络、主机、应用、数据、移动、安全监测六个方面,每年定期开展网络安全等保测评,进一步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保障,打造网络安全防护闭环。
领导署名:林志凡
联 系 人:陈志颖
联系电话:6920002
莆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4月9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室、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
委员会;秀屿区人大常委会;市政府督查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