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监测情况
2025年6月,我市平均养殖水温25.19℃。全市11个病害测报点,监测养殖面积170.84公顷,其中海水池塘63.33公顷,海水筏式91.87公顷,海水高位池与水工厂化12.34公顷,海水滩涂3.30公顷。监测品种3个,为南美白对虾、鲍鱼、牡蛎。
本月我市1个测报点发生病害,占全市监测点9.10%,为南美白对虾海水养殖。详见下表:
|
种类 |
病名 |
养殖方式 |
监测面积(公顷) |
发病面积(公顷) |
发病面积 比例(%) |
监测区域月初存塘总量(尾) |
发病区域月初存塘量(尾) |
死亡数量(尾) |
发病区域 死亡率(%) |
||
|
平均 |
最高 |
平均 |
最高 |
||||||||
|
南美白对虾 |
不明病因疾病 |
海水高位池 |
75.00 |
0.33 |
0.50 |
0.50 |
17500000 |
6000000 |
30000 |
0.50 |
0.50 |
注:平均发病面积≈发病面积/监测面积*100.
二、病情分析
6月份气温、水温稳步上升,未发生暴雨等极端天气,适宜的环境为养殖生物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优质种苗也是预防病害的关键,各养殖户也加强日常管理,不断提升养殖品的抵抗力,从而降低了病害的发生。
南美白对虾:少量正常死亡。
鲍鱼:无病害发生。
牡蛎:无病害发生。
三、病情预测
8月份进入“立秋”和“处暑”,但仍持续高温,水生动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摄食旺盛,残饵及排泄物增多,容易引起水质、底质恶化,各种病原生物繁殖加快。同时,也是台风、雷雨多发季节,养殖户应密切关注台风、强降雨等预警信息,加固养殖设施,加强日常管理,做好水质监测、科学投喂,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重点防控以下几种水产养殖动物病害:
1. 对虾
易发对虾肝肠胞虫病、弧菌病、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等病害,重点关注对虾高密度养殖区域。
2. 鲍
重点预防高温综合征、缺氧等。
3. 鳗鲡
易发鳗鲡疱疹病毒病、圆环病毒病、肠炎病、拟指环虫病等。
4. 大黄鱼
重点预防锥体虫病等。
四、防控措施
(一)加强高温季节水产养殖日常管理措施:
1.做好养殖池水源消毒,加强养殖水体状况监测,定期检测水体氨氮、亚硝酸盐、pH及溶解氧;降低养殖密度,投喂优质饵料,增强鱼体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2.合理配置和使用增氧机,尤其是南美白对虾的集约化高位池养殖,要做好备用发电机组的检修,同时可配备一些增氧剂以备应急时使用;海区、工厂化鲍鱼养殖可降低养殖密度等。
3.注意高温、强降水、台风等极端天气发生;做好塘埂加固,疏通排水,及时进行池塘渗漏检查修补工作;暴雨过后注意做好池塘消毒,调节水质,有条件的进行换水。
4.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采用药物防治与水质调控相结合的方法,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不大面积使用消毒剂,以免造成水质变坏,加重病情。科学掌握用药剂量,减少损失。
(二)大黄鱼锥体虫病防控“八法”:
1.精准苗种检测:选择健康优质苗种,加强苗种病原检测;出售或者运输大黄鱼苗种需附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无锥体虫病证明。
2.动态密度调控: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及时完成分苗和网箱调整,规格50g/尾的鱼种放养密度100尾/m3为宜;随着鱼种规格增大降低放养密度,至规格500g/尾时放养密度20尾/m3为宜。
3.确保水流通畅:保持网箱水流通畅,及时更换网目较大的网衣。高发期应勤换网衣,每1-2个月更换一次干净网衣;及时清除网衣附着物,驱杀网衣居留病原微生物。
4.强化养殖消杀:尽量避免鱼体机械损伤,定期对网箱、工具、场所进行消毒处理;严格管控外来苗种和不明来源饵料输入,新引进鱼苗须确认无感染后方放养。
5.强化监测预警:每周通过镜检或委托有能力的单位开展病原检测,发现阳性样品立即上报县级渔业部门,并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6.精准营养管控:科学投喂优质配合饲料,定时、定位、定量投喂,并根据水质和鱼体情况,合理调整投喂量。
7.合理使用药物:发病早期,可使用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规定的药物,防止细菌继发性感染;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渔用多维等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免疫力;网箱内可吊挂三氯异氰尿酸钠等驱杀寄生虫。
8.加强应急处置:一旦发现锥体虫感染病例,立即采取必要隔离措施,避免扩散。发现病死鱼立即打捞集中上岸,采用深埋法、焚烧法等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在养殖海域随意丢弃病死鱼,以减少病原传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