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十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其保护范围的通知

莆政综〔2022〕30号
来源:市府办 时间:2022-10-28 15:35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山边旧石器时代遗址、北大顶墩桥、江口南安陂18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将具体名单及其保护范围予以公布。 

    请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切实做好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莆田市人民政府         

                          20221025         

  

 

 

 

 

 

 

莆田市第十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 

  

一、古遗址(1处) 

序号 

名称 

年代 

   

         

保护范围 

1 

山边旧石器时代遗址 

旧石器 

时代晚期 

城厢区华亭镇南湖村 

山边自然村东南 100 

为木兰溪流域考古调查项目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理坐标:北纬25°21´45",东经118°52´22",海拔40米,相对高度8米,分布面积约600平方米。山顶平坦宽阔,有砖砌民房,局部种植龙眼树、菜。东坡和西坡略陡,开垦成阶梯状,种植龙眼树;南坡低缓,有稀疏的龙眼树,其间种植蔬菜;北坡低缓,种植龙眼树。在东坡断面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砾石层,采集到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石制品3件,并在距地表30和100 厘米处各采集土样1份。山边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有明确的地层关系,属莆田地区首次发现,填补了莆田旧石器考古的空白,把莆田地区有人类生存活动的历史至少提早距今2万多年前。 

东至山脚处水泥路内侧外沿,南至山脚处民房外墙外沿,西至山坡断面处外延30米,北至山脚山边自然村40号民房外墙外沿。 

  

二、古建筑(13处) 

序号 

名称 

年代 

   

         

保护范围 

2 

英龙英惠社 

-清 

荔城区镇海街道 

英龙社区英惠巷 

始建于唐代,宋大观初重修,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增建。坐东朝西,处于三叉道路中心点。平面呈梯形,由前殿、拜亭、正殿和正殿右偏殿组成。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构架,基本保持明代风格。保存有石经幢、“嘉庆丁卯重修”古井、古匾。为研究莆田城区明、清里社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东、南、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各外延1米,西至前殿滴水外延2米。 

3 

西洙 

吴氏宗祠 

-清 

荔城区拱辰街道 

西洙村门前自然村 

始建于南宋末,明代重建,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15米,通进深22.7米,建筑面积340.5平方米。为单进合院式建筑,由砖埕、下厅、天井、上厅组成。上厅面阔五间,进深三柱带前廊。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构架。大门两侧有明代翼墙,保存有清嘉庆五年(1800)“遵例保禋”碑1通。为研究莆田明、清宗祠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东、西、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各外延1米,南至围墙外延2米。 

4 

北大顶墩桥 

-清 

荔城区西天尾镇 

北大村顶墩自然村 

始建年代不详,明天顺七年(1463)和清光绪十五年(1889)两次重建,1961年重修,近年再修。三孔两墩石梁桥,南北走向,跨于北大溪上。长17.3米,宽3.56米。二座舟形墩,桥面施石栏杆。为研究莆田明、清桥梁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东、西、南、北四周以桥本体各外延1米。 

5 

和平通天寺 

-清 

荔城区黄石镇 

和平村五龙自然村 

始建于宋元祐六年(1091),进士余万创建,明崇祯十三年(1640)宣城知县余飏重建,近代重修。坐西朝东。通面阔17.5米,通进深47.6米,建筑面积833平方米。为二进廊院式建筑,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厢庑等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柱,歇山顶,穿斗式土木构架。为研究莆田明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东至山门外墙滴水外延2米,西、南、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 

6 

阳城林公祠 

 

荔城区新度镇 

阳城村曲尺自然村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代重修,近代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15.9米,通进深26.1米,建筑面积415平方米。为单进廊院式建筑,由围墙、埕、门厅、天井、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二柱,悬山顶,明间抬梁减中柱土木构架。保存有明代“按察使林公祠”大门匾额,落款“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贵州按察使致仕,朴菴林公坦嫡孙溥等重立”“进士出身、四川右布政使致仕,累阶荣禄大夫,八十八翁姻友周瑛书”。为研究莆田明代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东、西、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南至围墙外延2米。 

7 

冲沁沁安宫 

 

荔城区北高镇 

冲沁村上沁安 

自然村 

初名沁江宫,清代易名沁安宫。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近代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6.4米,通进深13.1米,建筑面积约83平方米。单进廊院式建筑,由石埕、前殿、拜亭、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构架。主殿补间铺作二朵,斗拱作二斗三下昂,具宋代做法样式。保存有明、清妈祖神像、神龛和清末张琴书写的匾额等。为研究莆田沿海地区明、清宫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东、西、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南至石埕沿外延2米 

8 

兴安 

陈经邦祠 

-清 

城厢区龙桥街道 

兴安社区东岩 

山东北面山麓 

又名“宫保尚书祠”。始建于明代,后屡有重修。坐西北朝东南。通面阔五间19.4米,通进深六柱13.9米,建筑面积269.66平方米。单体建筑,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构架。2003年因旧城改造异地迁建至现址。为研究莆田明代官宦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陈经邦,字公望,号肃庵,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 

东、西、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各外延3米,南至前部屋檐滴水外延3米。 

9 

江口南安陂 

-清 

涵江区江口镇 

石狮村陂头自然村 

旧称“南湾上下洋陂”。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平海军节度使、泉漳观察使陈洪进创建,北宋蔡襄、南宋方廷实先后重修,明正统七年(1442)和清康熙、乾隆及同治年间复修,解放后扩建。陂石砌滚水坝头,长342米,高1.5米。陂左侧置进水闸一座,有支渠16条,总长10200米,灌溉面积约2.4万亩,至今仍发挥水利作用。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东来寺南安陂记》碑通,存东来寺;同治八年(1869)《重修南安陂记》碑通,存东岳观。为研究莆田古代水利设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陂上下游各外延100米,陂两岸各外延50米。 

10 

石狮陈氏 

节孝坊 

 

涵江区江口镇 

石狮村山兜自然村 

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坐西朝东偏北。仿木楼阁式石构四柱三间,通面阔6.42米,明间宽2.64米,次间宽1.11米,四方形石柱,边长0.39米。正面刻“天朝褒奖”“皇清旌表故邑庠士佘鸣环妻陈氏节孝坊 雍正己酉三春吉旦”字,并浮雕双龙戏珠图案。为研究莆田牌坊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牌坊四周各外延20米。 

11 

萩芦太平陂 

-清 

涵江区萩芦镇 

崇福村陂头自然村 

又名太和陂。宋嘉佑元年(1056)知军刘谬创建,宋绍定年间(1128-1133)知军曾用虎重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同知谭维鼎、知县莫天赋修,清代又修,近代再修。西北东南走向。石构,占地面积221平方米,全长85米,略显曲尺形,长曲70米,短曲15米。原灌溉面积约6000亩,解放后灌溉面积增至2.3万亩,至今仍发挥水利作用。陂右侧(南侧)为渠道,陂左端岸边石上刻:“下圳应份由此起梧塘漏头等记廿余乡用田亩平均修理勒石为誌”。为研究莆田古代水利设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陂上下游各外延100米,陂两岸各外延50米。 

12 

西林 

曾氏德庆祠 

 

涵江区三江口镇 

杨芳村西林自然村 

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1780-1815),2021年局部重修。坐东朝西。单进合院式建筑,由砖埕、上下厅组成。通面阔17.13米,通进深34.3米,建筑面积588平方米。上下厅悬山顶,抬梁式土木构架,两侧厢房为搁檩式。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保留清代原构。为研究莆田清代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东、北至自墙各外延2米,西至围墙外延2米南至自墙外延1米。 

13 

院埔 

赖氏宗祠 

-清 

涵江区大洋乡 

院埔村东埔自然村 

始建于明万历丙午年(1606),清代重修。坐东朝西。为单进廊院式建筑,由埕、前廊、门厅、回廊、正厅组成。通面阔11.45米,通进深17.57米,建筑面积201平方米。正厅面阔三间,悬山顶,抬梁式土木构架,整体建筑大部分保持原结构。为研究莆田山区明代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东、北至自墙外延3米,西至自埕沿外延2米,南至自墙外延2米。 

14 

平海师中贞吉亭与去思德政碑 

 

秀屿区平海镇 

平海村东至自然村 

始建于明代。坐西南朝东北。通面阔2.86米,通进深2.5米,总面积7.15平方米。为四柱石构亭,歇山顶。额刻“师中贞吉”四字,正面横梁浮雕双狮戏球及龙首图案,石柱阴刻对联1幅。中立明万历己未年“去思德政碑记”一通,圆首,碑高2.86米,宽1.05米,厚0.47米,碑额高0.85米,顶部横刻楷书“皇明”,其下竖刻三列篆书“兴化郡二守远心沈侯去思德政碑记”,旁阴刻龙纹、海水纹。碑文竖刻十八列,楷书,落款为“明万历己未中秋吉旦”。为研究明代建筑、抗倭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亭四周各外延5米。 

  

  

三、古墓葬(1处) 

序号 

名称 

年代 

   

         

保护范围 

15 

西许 

马思聪墓 

 

城厢区华亭镇 

西许村汤亭山 

始建于明代,1988年重修。坐东向西。通面阔14米,通进深30.7米,占地面积429.8平方米。墓主体平面呈“风”字型,墓丘砖石构筑,呈龟背形,长8.7米,宽5米,高4.9米。三级墓埕。墓前原有石像生已毁。  

马思聪(1462~1519),字懋闻,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南京户部主事,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反,被劫入狱,绝食六日而亡。诏赠光禄少卿,谥忠节。赐葬于此。为研究莆田明代墓葬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以墓主体为界,东、西、南、北四周各外延3米。 

  

四、石窟寺及石刻(1处) 

序号 

名称 

年代 

   

         

保护范围 

16 

湄洲 

“天妃故里”摩崖等石刻 

 

湄洲岛管委会湄洲镇东蔡村石后 

自然村 

石刻坐东北向西南。直排楷书阴刻“天妃故里”,长247厘米,字径70×50厘米,占地面积约134平方米。“天妃故里”四字为明末僧昭乘和尚刻石,佚名书写。“天妃祖跡地名上林”石碣,为长方毛石,弧首,宽27厘米,高83厘米,厚10厘米,款署“僧昭乘和尚立”,坐落于“天妃故里”摩崖石刻西侧约120米处。为研究莆田明代摩崖等石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天妃故里”摩崖石刻为中心,四周各外延10米;以“天妃祖跡地名上林”石碣为中心,四周各外延5米。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处) 

序号 

名称 

年代 

   

         

保护范围 

17 

省三小学 

交通站旧址 

1926年 

涵江区梧塘镇 

沁后村过山自然村 

建于1926年,2008年重修。坐东北朝西南。面阔26.8米,进深14.4米,建筑面积386平方米。悬山顶,砖木二层阁楼式结构,一层采用西式拱门结构,二层采用仿古木结构。现存中共福建省委原第一书记项南所题“莆田县沁后小学”匾额一块。原为蔡氏宗祠,后改为原莆田县沁后小学,今仍作为沁后蔡氏大宗祠使用。 

1929年,莆田地下党在该处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并建立了交通站,是莆田山区与平原的重要联络点。1930年底,外坑苏区反“围剿”斗争失败后,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巡视员兼莆属特委书记邓子恢在该校召开中共莆属特委扩大会议。此后闽中党组织领导人王于洁、王纪修、蔡文焕、黄国璋、苏华等人都曾来校开展革命工作。解放前夕,为迎接解放军南下解放莆田做了许多革命宣传工作,在闽中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闽中革命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东、西、南三面至围墙各外延3米,北至自墙外延3米。 

18 

月塘吴承斌烈士墓 

1930年 

秀屿区月塘 

月埔村厝自然村 

建于1930年,新中国成立后重修。坐东南朝西北。墓主体平面呈“风”字形,墓丘三合土构筑,前有一级墓埕,墓围中嵌抹角首墓碑,竖刻“吴承斌烈士之墓”。 

吴承斌(1908~1930),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任中共莆田特区委委员,负责笏石区的工作。1928年12月任中共莆田委委员1929年11月起先后兼任莆田沿海游击队副队长、队长,率队在沿海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9月惨遭国民党杀害,其族人收敛遗体葬于此。为研究闽中革命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墓边沿四周各外延2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