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林晓玲 通讯员 许文泉 曾秀钗 许锐 林扬扬 文/图
园区与商圈辉映,车间与田间共鸣。城厢区在“七大行动”引领下,在产业升级道路上铸就辉煌,勾勒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向着打造“和美莆田、共同富裕”首善之区大步迈进。
日前,城厢区召开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强调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对标看齐、聚焦重点,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城厢区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按照区委、区政府“凝心聚力 奋勇争先 打造‘和美莆田、共同富裕’首善之区”七大行动工作部署,实施开展“产业升级行动”,推动工业的“筋骨”更壮、商业的“血脉”更通、农业的“根基”更牢,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答卷。
创新为核 让工业筋骨“壮起来”
城厢区跳出“就工业抓工业”的思维定式,推动传统工业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鞋服产业是城厢的“老牌子”,如何让这一传统支柱产业焕发新生?今年5月,莆田鞋运营中心在城厢正式启用,这不仅是一个运营平台,更是“莆田鞋”品牌升级的“中枢”,短短数月已在全国布局8家实体店,完成60款鞋款研发设计,签约27家品牌,并拓展了天猫、京东等线上平台渠道,开设7家旗舰店,销售量突破9万双。
为让品牌更有文化味,区工信局组织企业深度参与非遗展示、优品展销等活动,让“莆田鞋”在市场竞争中既有质量硬度又有文化温度。在产业链协同上,精准筛选35家生产型鞋业企业、61家工业企业纳入2025年“白名单”,给予政策倾斜。
传统食品产业正结出“新硕果”。该区打造百威啤酒节、龙眼展销会、食品产业展销会等品牌活动,让“城厢味道”香飘八闽。全力推进亚明预制菜产业园建设,推动产业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从线下销售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型。
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只有让园区活起来,产业才能强起来。“产业升级行动”实行以来,城厢区以“一区多园”改革为突破口,打破园区壁垒,将太湖工业园等6个片区纳入华林经济开发区统一管理,完成3项高质量发展规划修编,园区发展攥指成拳。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园区20条”工作专班,出台15个配套政策文件,从规划、招商、服务等多方面为园区松绑赋能,让园区成为产业升级的强磁场。
“十园千亿”项目的推进,更让园区建设好戏连台:城厢德濠智造谷等4个小微产业园跻身省级标准化项目,东海鞋服科技产业园局部验收后迅速聚集17家企业,中电科创城核心区首批高标准厂房交付即签约9家企业,富力产业园、力恒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园区朝着“项目满园、企业满负荷”目标迈进。
在“亩均论英雄”导向下,腾笼换鸟让园区空间寸土生金。1—10月,该区盘活闲置厂房中6.33万平方米,引入11家企业。
让企业活力尽情绽放。城厢区工信局副局长吴礼敏介绍,该区为17家受美国关税影响的鞋服企业申报获得专项贴息,争取国债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等政策性资金为富力智造园、亚明、华源工贸等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协助29家企业申请“专精特新”专项贷款,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在审批服务上,推行模拟验收、“五即”改革、五证同发等创新举措,成立企业服务110专班,签约66天即开工的德濠速度,比预期提前2个月。全区项目平均开工用时4.16个月,位居全市第一。
消费为桥 让经济血脉“活起来”
节日搭台,经济唱戏。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城厢区以30余场促消费活动点燃全城热情,创新场景搭台、首店首秀吸睛、重磅福利让利三重发力,让消费市场既满是人间烟火,又迸发新鲜活力。
城厢区以“政策刺激+特色活动+文化赋能”三措并举,激活消费市场一池春水。
以旧换新政策的推行,成为消费提振的强心剂。今年以来,该区累计征集近500家企业参与补贴活动,覆盖汽车、家电、家装等重点领域,在全市率先委托第三方开展专业审核服务,确保补贴精准发放,累计核销补贴1.25亿元,位居全市第一,直接拉动消费超7亿元。
特色活动的举办,让消费市场人气爆棚。今年上半年,该区打造的“状元席”美食IP,成为消费升级的新亮点。该区在美术馆打造“莆阳状元文化”主题展区,绶溪公园、万达广场等场所的展示点让“状元席”品牌深入人心,推动文化IP向消费动能转化。
首店经济的发展,让消费更有品质,小米、大疆等22家知名品牌首店入驻,为市民带来多元化、高品质的消费选择,也让城厢商圈的吸引力持续提升。
从线下转战线上,城厢区搭建电商桥梁,让产销通起来。城厢区以“电商+产业”融合为抓手,推动电商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1—9月网络零售额达116.9亿元,位居全市第一,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占比52.5%,尽显“电商+鞋服”的融合优势。
楼宇经济是城市经济的立体产业园。城厢区商务局副局长欧奇翔介绍,该区创新“项目+品牌”盘活模式,一方面引入全季、桔子水晶等4家品牌酒店,盘活楼宇2.81万平方米,另一方面引入莆田鞋运营中心、趣播播等龙头项目,单个项目使用面积超1000平方米,形成“品牌带动、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区累计盘活楼宇9.9万平方米,超序时完成年度任务。
农创为根 让乡村根基“实起来”
秋日,常太镇松峰村枇杷智慧果园和种质圃两大示范基地传来好消息。智慧果园里的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实现土壤墒情、病虫害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种质圃里的新品种试种成功。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新。桂圆、枇杷是城厢农业的“两大宝贝”,但长期以来面临品种老化、产量不稳、附加值低等问题。城厢区以“科技+龙头”为抓手,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在桂圆产业片区,以天桂龙头企业为引领,启动万亩龙眼流转改良计划,深化与省农科院合作,在后塘村建成优质龙眼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片区建设以来,桂圆产量同比增长8.3%,产值增长12.5%,1195万元补助资金撬动14个产业项目落地,11个已完工见效,“小桂圆”变成了“大产业”。
该区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寰宇农业在华亭镇西许村建立100亩黄精种植基地,探索创新“农场+企业+村+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今年以来,城厢区深挖乡村生态、文化资源,提升乡村价值。今年举办的“莆甜龙眼・桂在圆满”农文旅融合活动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乡村文旅的爆款活动,不仅展示了“共富桂”片区8个村落的文化精髓和龙眼产业成果,还促成多家深加工企业与当地签约合作,让“丰收节”变成了“增收节”。
钱袋子鼓起来,乡村振兴才有底气。城厢区农业农村局一级主任科员吴国良介绍,该区以“平台赋能、资产盘活、强村带弱村”三项举措为抓手,多渠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依托全市一张图完善“一村一档”,全区122个村(居)梳理三大清单1164条,完成435个投资项目,总投资1.41亿元,实现实际收益2000多万元,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方向、有路径、有成效。
强村带弱村机制让发展成果均衡共享。该区已谋划推动34个合作项目,17个已落地、17个正在推进,预计村均年增收超10万元。共同富裕的基础不断夯实。
潮涌城厢,奋楫争先。工业升级强根基、消费激活添动能、农创赋能固底盘,“七大行动”下的产业协同效应持续释放。未来,城厢区将继续以“三争”为笔、实干为墨,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让首善之区建设步履更加铿锵有力。


闽公网安备 3503000200100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