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中央、全省、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与渔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科技兴海和依法管海治渔战略,全市海洋与渔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好于上年同期,基本实现“双过半”。
一、上半年海洋与渔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是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上半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350亿元,比增16.5%;海洋生产总值205亿元,比增17.0%。海洋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海洋渔业、临港加工物流业、海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能源业等五大主导产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南日岛海洋牧场和后海现代渔业产业园为龙头的海洋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有效带动海洋渔业产值增长,以湄洲湾北岸和兴化湾南岸码头泊位为支撑的港口设施建设有效带动临港加工物流业产值增长,以海洋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和海陆联动公共设施为主体的基础建设有效带动海洋建筑业产值增长,以湄洲岛旅游提升工程和南日岛全国海洋垂钓基地以及后海全国休闲渔业基地为重点的海洋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有效带动滨海旅游业产值持续增长,以湄洲湾火电厂、LNG燃气电厂为核心的临海能源项目有效带动海洋能源业不断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初见端倪。组织申报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依托中海源(福建)海洋生物公司、海一百食品公司、方家铺子食品公司等海洋龙头企业开发生产的蛋白肽、功能肽、活性肽等海洋生物保健品正处中试阶段,可望形成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亮点。龙源(莆田)风电公司、中闽海上风电公司等海洋可再生能源业重点项目用海工作有序开展,南日40万千瓦海上试验风电场和平海湾海上风电场示范一期项目加速落地建设,一大批海上风电群即将成为滨海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现代海洋服务业方兴未艾。整合南日岛旅游资源优势,引进澳门客商投资建设滨海旅游文化广场项目,打造南日岛国家级海洋垂钓基地,持续延伸休闲渔业产业链条。海洋经济金融服务有新创新,依托市鲍鱼行业协会、花蛤行业协会,规范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证和渔业养殖证管理,深化海域使用权证和养殖证抵押贷款业务,推动银行开发多种“科技贷、风险贷”新型金融产品。
二是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强劲支撑渔业产值增长。上半年,全市渔业总产值39亿元,比增15%,完成年度计划76亿元的51.3%;水产总量50.8万吨,比增5.1%;海洋捕捞产量5.6万吨,比增0.14%;海水养殖产量43万吨,比增5.77%;淡水产品产量2.1万吨,比增6.7%。主导水产品中,牡蛎产量17.9万吨,比增2.77%;鲍鱼产量0.5388万吨,比增2.05%;蛤产量1.3454万吨,比增4.17%;海带产量17.2万吨,比增6.56%;江蓠产量3.48万吨,比增19.1%。鲍鱼、海参、龙须菜、麒麟菜、海带、花蛤等主导品种育苗养殖在全省同行业中保持领先水平,莆田花蛤的供苗量已占全国的70%以上。
三是水产加工流通以内外并重转为主攻出口。由于国内名优海产品价格下降幅度大,消费市场低迷,内销受到较大影响。我市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引导各大水产加工企业将发展眼光转向国外市场,通过巩固发展传统市场,转变生产工艺,研发适合出口需求的新产品,实现产业及产品升级换代,大力消化内需过剩产能,由内需不足转为外贸增补,有效的消除了国内需求、价格回落给渔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做大鲍鱼产业方面,持续推进鲍鱼出口示范区建设,打造鲍鱼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疫情疫病监测监控体系、渔业投入品监控体系和鲍鱼质量安全追溯等五大体系,实施鲍鱼产品多元化经营战略,延伸鲍鱼产业链,加快形成出口鲍鱼深加工产业集群。在全国水海产品出口整体下滑的严峻形势下,莆田市水海产品出口逆市上扬,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市共出口水产品110批次,2185.42吨,2548.4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7.91%、53.70%、104.84%。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冻煮鲍鱼、鲍鱼罐头、烤鳗、琼脂、海藻等,其中鲍鱼产品转型出口增长强劲,出口量达105吨,比增136.82%,货值296万美元,比增76.13%。
二、服务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推进南日岛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编制方面,南日集团正式揭牌成立,《南日十八列岛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完成评审,已形成报批稿。《南日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发展规划》、《南日岛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已完成初稿并组织评审。秀屿区组织编制的《南日岛总体规划》已完成批复,《南日岛旅游发展规划》正在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石南码头扩建工程已完成路域、方块预制、沉箱预制,并开始吊装施工。浮叶一级渔港建设正进行包括钻探、数模、工可等前期工作;开辟养殖新海区,调整养殖密度,大力推广南日鲍标准化养殖示范技术,建立4个南日鲍“中苗短养”示范区,促进南日鲍转型升级,渔民收益成效突显;积极创建鲍鱼出口示范区建设,开展鲍鱼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疫情疫病监测监控体系、渔业投入品监控体系和鲍鱼质量安全追溯等体系建设,积极引进日本等国外优质亲鲍,复壮鲍鱼种质,创建南日鲍生态原产地保护,开辟南日鲍出口绿色通道。项目建设方面,今年我市“6·18”海洋产业项目签约金额创历史之最,全市共有3个海洋与渔业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额132.32亿元,占全省海洋产业签约项目总额的65.34%,同比增长412%,项目涉及海洋新能源和节能技术、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多领域,项目示范带动性强、投资总额大,具有科研起点高,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转化前景广阔等特点。其中龙源福建莆田南日岛400MW海上风电场为福建省第一个海上风电试验项目,南日岛旅游文化广场、闽台现代渔业产业化工业园为我市南日岛海洋牧场配套项目,3项海洋与渔业项目建成后,将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预计年产值22.569亿元,年创税收4.806亿元,将成为我市海洋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海帝集团在南日镇云万村进行的海珍品陆基工厂化循环水高效养殖技术开发项目已完成前期方案。陆基6000亩现代渔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已出台开发建设初步方案;澳门EPU集团江咀口澳门海洋旅游文化广场项目,目前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均已完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全国海钓基地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南日岛荣获省级海钓基地,5月份成功举办全国海钓比赛暨基地挂牌工作。
(二)助力龙头企业发展。一是抓金融支撑,成立了莆田市渔业行业协会、南日鲍协会和花蛤行业协会,积极设立海洋牧场成长基金,筹集成长互助资金6200万元,放贷规模可达12亿元,专项支持南日岛海洋牧场建设;筹资1000万元设立了规模为3亿元的“海洋渔业授信专项风险补偿基金”;扶持设立南日鲍行业发展基金和莆田花蛤行业基金,已发放养殖户贷款9000多万元,有效解决渔民养殖贷款难的问题。二抓龙头培育,启动实施莆田市列入全省海洋产业重大项目中的17个总投资422.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2.28亿元等8类项目,力争超过10个建成或基本建成。突破1个海水淡水与综合利用、3个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1个现代海洋渔业、2个航运物流、2个渔港建设和1个港口泊位建设共10个项目的前期工作,持续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后劲。以打造精品渔业为目标,选准一个龙头企业,衍生一条产业链,创建一个名优品牌。加大莆田花蛤、莆田鲍鱼作为福建十大渔业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组织海帝食品有限公司的“海帝”牌“中国驰名商标”、海一百食品有限公司的“海一百”牌“福建省著名商标”、胜德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平海湾”牌“福建省著名商标”申报省海洋经济发展补助资金的品牌奖励。在城厢的福建莆田蛤老大花蛤加工产业化项目占地28亩,新建蛤晶、蛤酱、蛤露生产线进行花蛤深加工,各产品总产量625吨,销售额突破500万元。莆田市现代食品有限公司的年产300吨海产品精加工生产线改建项目,新增了1条鲍鱼罐头生产线,即将采购原料鲍鱼100多吨,能创加工产值2000多万元,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鲍鱼养殖、鲍鱼育苗、海带、紫菜、龙须菜等藻类养殖专业户100多户。
(三)夯实渔业发展基础。一是抓好种业提升工程。组织17个苗种场创建市级良种场,组织汇龙公司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莆田市胜德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水产繁育基地鲍苗场改(扩)建项目,已新建育苗车间墙体1440平方米(内有育苗池1100平方米、种鲍池100平方米),改建育苗池(管道等)2000平方米,翻建育苗房骨架2100平方米等,完成投资440万元。福建省莆田市镇海八珍品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水产种苗基地建设,已完成育苗房屋面搭盖9600平方米、 育苗房檩条9600平方米和部分供水系统,完成投资64.8万元。莆田市海帝食品有限公司的水产苗种繁育基地鲍苗场改(扩)建项目,已扩建蓄水池300立方米,新建育苗车间1000平方米、种鲍车间200平方米,改造旧育苗车间屋盖3500平方米等,引进优质亲鲍3000只,完成项目投资428万元。二是推动渔港项目建设。平海一级渔港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完成了南防波堤、外护岸466米、西防坡堤260米等,完成工程量2689万元;湄洲岛一级渔港工程已完成工可、初设,预计今年7月份开工。积极推进平海阆口、埭头汀港、湄洲岛宫下3个二级渔港前期工作,目前正在委托省水产设计院开展测量、勘探等前期工作,编写工可报告。三是推广现代渔业养殖模式。通过实施项目、品牌带动战略,一批新、改、扩建项目陆续投产,培育完善了鲍鱼、海参、海带、龙须菜、花蛤、牡蛎等6条产业带建设,龙须菜和海带产量占全省35%左右,形成了优势产区。藻类、贝类产业优势突出,贝藻结合形成良性生物链,莆田市秀屿区鲍繁殖基地改(扩)建项目、海源实业公司花蛤生态健康养殖场、平海原种场海参苗种繁育场等一批水产养殖示范场渔科教示范效应良好,产学研结合成效明显,渔业生态环境持续趋好。同时,继续在秀屿区、城厢区和后海局进行海水养殖池塘现代渔业设施建设,通过标准化池塘改造成效明显,亩产量提高达20 %-50%,顺利完成了改造任务。
(四)拓展渔业产业空间。一是打造渔业生态休闲旅游基地。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将海景人文景观和休闲渔业紧密融合,全面启动后海水乡渔村新、扩、续建休闲渔业项目4个,总投资1490万元,已完成休闲渔业游艇码头工程等2个子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40万元。海堤景观带二期渔业文化主题的雕塑群、绿化等景观项目建设,已完成投资106万元。占地55亩水上乐园项目建设,已完成投资249万元;南日岛全国海钓基地已经建成,并于5月份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海钓(矶钓)邀请赛。二是渔船改造实现重大突破。充分利用“小改大、木改钢”政策,积极开展我市渔业船舶更新改造工作。与邮储银行、莆田农商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银政企合作平台,实施渔船更新改造抵押贷款,引导渔民更新改造大型渔船,壮大外海捕捞能力。目前已拆解渔船722艘,改造大型渔船40艘(其中已建成27艘,在建13艘)。成立了首家远洋渔业公司,已上报农业部审批建造10艘远洋捕捞船和2艘远洋供给船。
(五)加强科技推广力度。大力推广鲍藻套养、鲍参混养、南度北越、鲍贝底播、贝虾蟹混养等养殖技术模式;积极在南日岛开展双线紫蛤、文蛤、美国硬壳蛤育苗技术推广与养殖技术指导;在平海湾开展花蛤底播工程;在平海国家级僧帽牡蛎良种场开展单体三倍体牡蛎、华贵栉孔扇贝、厚壳贻贝等滤食性经济贝类苗种繁育与示范推广;在城厢太湖建设莆田花蛤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在荔城区开展美洲帘蛤和南美白对虾SPF新品系示范推广,组织示范大弹涂鱼人工配合饵料应用,有效提高单位亩产,产量、产值稳步增长;在仙游除发展鲈鱼、鳗鱼、香鱼、罗非鱼等传统大宗淡水鱼外,发展澳洲淡水龙虾等新品种养殖,驯繁本地水产良种棘胸蛙,淡水产品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8%。通过示范基地、场、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渔业结构,渔业科教示范效应良好,产学研结合成效明显,渔业生态环境持续趋好。
(六)狠抓民生安全工作。积极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按照分工挂钩责任制的要求,下乡深入各县区、沿海各乡镇开展督查,全面开展各渔港、避风澳和渔船地安全大检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现场纠正,立即整改,跟踪结果;落实各县区的避风渔港、避风锚地防台责任人制度、海上养殖渔排集中区防台责任人制度。把防台防汛工作层层分解,使每艘船、每个养殖企业、每个港口的防汛安全责任都处在可控状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巩固原有海帝食品有限公司追溯试点企业的基础上,推介汇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积极参加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省水产研究所的支持下,已在汇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抽检鲍鱼等水产品种2个样品;持续开展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强化水产品监测和执法工作,开展两节期间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水产品质量平稳好转。
三、当前海洋与渔业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市指标完成数据看,上半年基本完成序时目标任务,海洋与渔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海洋发展战略研究和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工作还有待加强,科学管海的压力加大,海洋环境保护任务重,防灾减灾能力亟待提高。二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渔业发展空间问题逐步凸显,渔业基础设施与支撑保障能力建设滞后,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规模小,社会化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够等。三是加工企业转型发展势头足,但受用地限制,严重影响了其技改与厂房扩张规模。县区海域使用证和养殖证的发放工作不到位,大大制约了企业发展。四是渔业投入融资难、鲍鱼等部分渔业种质退化,影响海产品的成活率和收益。五是渔业基础设施薄弱,渔港建设进度偏慢,渔港经济区的相关规划与发展滞后。
四、下一步主要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局将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进一步坚定信心、理清思路、奋力攻坚、破解难题,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海洋经济重点领域,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加快海洋经济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积极配合并组织申报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省级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省级海洋产业示范园区和省级海洋龙头企业;贯彻落实《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莆田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莆田海洋经济发展暨海洋牧场建设合作备忘录》文件精神,加快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重点推进南日岛海洋牧场、后海现代渔业产业园、中海源海洋生物产业园、埭头现代渔业加工贸易区等园区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经济发展工作推进考核评估制度;依托省、市、县三级联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网,定期分析发布海洋经济运行情况;组织开展全市首次海洋经济调查工作,提高海洋经济监测与评估辅助决策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二)构建金融科技支撑体系。继续拓展海洋与渔业产业融资渠道,设立健全海洋与渔业行业发展基金和南日岛海洋牧场成长基金,推动开展“渔船+保单”抵押贷款,探索设立渔业专业担保公司,助推海洋与渔业企业发展。集聚整合市内外高端涉海科研资源,依托市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中海源(福建)海洋生物科技园,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依托省级“6·18”海洋虚拟研究院平台,加大企业发展科技支撑力度。
(三)持续深化海洋牧场建设。积极配合推进做好政策对接、资金支持等工作,加快埭头现代渔业加工贸易区的规划建设,南日岛海洋牧场建设专项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推进闽台现代渔业产业园、南日岛旅游文化广场等配套产业园区建设;按照“风行海西,鲍打天下”的战略定位,积极开展海上风电与立体养殖试点建设,探索建立海洋牧场立体开发新模式;加强与央企、外企、民企的“三维”项目对接,鼓励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海洋牧场建设;大力发展大型人工苗种繁育基地和规模化人工藻场;推进浅海花蛤底播和鲍鱼底播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南日岛生态修复整治工程、人工渔礁建设和增殖放流工程,促进海洋牧场建设与增殖放流等资源养护措施紧密结合,改善海域生态环境。
(四)着力保障重点项目用海。启动新一轮市级海洋功能区划新一轮的修编工作,开展海岸利用情况调查,完善岸线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监管体系;强化围填海计划指标管理,加强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估,积极筹建莆田市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推动集约节约用海;密切跟踪和服务指导涵江临港产业园、浮叶一级渔港、湄洲岛一级渔港、埭头汀港、平海阆口、湄洲宫下等3个二级渔港、湄洲岛集散广场、南日岛垂钓基地、滨海旅游项目建设等重大用海项目前期工作,为“跨越发展、宜居港城”重点项目实施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五)提升海域海岛管理能力。一是完善海域海岛储备制度。全面推进海域收储试点工作,力争在无居民海岛、填海造地用海、旅游用海等方面实现突破。深化海域海岛市场化配置工作,建立健全海域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使用补偿制度、价值评估体系,完善海域和海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收储海域的出让工作。二是持续实施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加快推进湄洲岛生态整治修复示范项目各项工作的建设进度,支持南日岛申报新一轮海岛生态整治修复项目,推动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单岛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展无居民海岛的收储、开发、建设,采取招投标等市场化手段,促进无居民海岛的合理开发利用。深入实施《南日十八列岛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探索无居民海岛整岛规划、整岛出让、整岛开发,争取在海岛综合开发模式上有新突破。
(六)推动渔业产业优化升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化、品牌化和科技化三大带动战略,以“沿海建牧场、渔业创品牌、龙头聚园区”为载体,做大苗种业、做强养殖业、优化捕捞业、提升加工业、培育休闲渔业,努力构筑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素质优良、带动力强的现代渔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水产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建设渔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培育渔业科技示范户;深入实施现代渔业项目,持续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菜篮子生产基地、市级水产良种场认定等项目建设;推进高效设施渔业建设,建设一批工厂化、循环化、规模化养殖基地;积极申报双线紫蛤、红毛藻育的地理标志保护和原种保护;鼓励发展花蛤“飞地”养殖,探索深水抗风浪设施养殖。二是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大力推进养殖、捕捞、加工、流通多领域多层次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培育一批合作联社和示范社。重点培育和扶持10家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渔业龙头企业,培育15家成长型现代渔业企业,形成现代渔业企业集群;成立海洋与渔业行业协会,配备专职的运作管理团队,加大水产行业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和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持续增强“南日鲍”、“莆田花蛤”品牌培育力度,扶持水产加工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服务企业申报省级海洋产业龙头企业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企业申报认定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和省著名商标;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渔民增收;充分利用“小改大、木改钢”政策,引导渔民更新改造渔船,发展外海、远洋捕捞业。三是加快渔业种业体系。以鲍鱼种业工程纳入省级新一轮种业创新及产业化工程建设为契机,指导企业开展鲍鱼种质修复与保护工程,加快推进鲍鱼、海参、海带、紫菜、牡蛎、花蛤、对虾等优势品种的种业工程建设,培育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水产种业企业和水产种业基地;建立水生生物疫病防控预警体系。
(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一是严格监管控制海洋污染。建立健全市级近岸海域海洋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加强陆源和海域污染控制,深化海洋环保绩效考评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抓好海洋工程环境全过程管理,推进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生态补偿工作。二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整治。持续开展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认真实施渔业养殖规划,规范湾内海域养殖,深化南日鲍鱼养殖示范点建设,严格控制养殖密度。推进秀屿区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申报无居民海岛封岛栽培项目;继续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保护近海生物群资源,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三是提升海洋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加强对近岸海域和渔港水域的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灾害应急监测。加大对风暴潮、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和外来生物入侵的预警预报力度,提高应对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八)健全完善民生保障体系。一是加快推进渔港建设进程。落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切实加快在建的平海一级渔港建设进度,推动湄洲一级渔港项目动工建设,促进浮叶一级渔港、汀港、阆口、宫下等3个二级渔港完成前期工作,加快石城一级渔港升级建设中心渔港的步伐。二是狠抓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创建活动,有效减少和预防渔业安全事故;开展渔业船舶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及三无”船舶清理整顿工作,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扎实推进“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强化重点海域巡查工作,严厉打击非法采海和非法电炸毒鱼等违法行为,呵护海洋与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健全渔业互助保险机制,开展水产养殖互保试点,力争渔工、渔船互保投保率100%以上。落实好机动渔船油补政策,规范机动渔船油价补助管理。三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水产养殖场、水产育苗场用药监管,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建设无公害水产品基地,继续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建设。引导渔业养殖企业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力争监督抽查合格率97.5%以上。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执法行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把好苗种管理、渔药使用、抽样检测、市场准入关,营造莆田区域“放心水产品”的消费环境。四是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加快海洋渔业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建设,为全市460艘44.1千瓦以上渔船和2艘100总吨以上渔政海监执法船安装具备卫星通话功能的船载终端,建立市、县(区)、镇三级协防联动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应急预案和支撑体系,提高应对渔业防台风、海洋赤潮、养殖病害等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