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莆田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政策内容概述

来源:市体育局 时间:2023-10-24 09:51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莆田市体育局、教育局联合完成了《莆田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就《实施方案》内容概述如下:

  一、出台背景

  2020年8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国家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为贯彻落实《意见》,2021年12月28日,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共同起草形成《福建省体育局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闽体〔2021〕306号)。2022年1月5日,莆田市政府批示“请市体育局、市教育局牵头,抓紧制定我市的实施方案下发贯彻落实”。为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文件精神和市政府批示意见,市体育局、教育局共同起草形成《实施方案》。

  二、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包括八个方面21项具体举措,在整体结构和内容的覆盖范围上,《实施方案》与《国家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保持一致,同时涵盖了国家、福建省和莆田市相关工作的要求。

  《实施方案》共提出八个方面21项实施举措。一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重申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围绕强化学校体育评价制度、保障学校体育教师待遇、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督导评价体系等内容提出具体要求。二是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明确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组织全市青少年体育赛事,提出建设教体合一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平台、打造青少年基层品牌项目联赛、严格规范运动员水平等级认证等措施。三是优化青少年体育训练布局。从加强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建设、加强中小学项目布局和融合共建方面提出具体目标和举措。四是深化体校改革。在转变体校职能、强化体校学生文化学习、改善提高体校教师教练员待遇等方面提出改革要求。五是健全社会体育组织融合发展体系。从扶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发展、支持社会体育组织积极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等方面提出具体落实举措。六是提升青少年运动技能水平。从注重青少年运动技能培养、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七是政策保障。围绕建立优秀体育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加强场地设施共享利用、加强经费保障等方面提供相关保障措施。八是组织实施。从建立体教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明确工作机制。

  三、主要亮点

  (一)出台多项改革措施,打造体教融合新局面

  近年来,市体育局、教育局在青少年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实施方案》的出台,将切实破解体教融合的堵点和难点,深度匹配体教目标任务,制定相互适应的工作举措,有效配置资源。《实施方案》的起草过程注重把握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大局意识,破除部门思维,摒弃部门立场,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和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优化设计路径,强化自身改革,推动融合发展。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坚持从广大青少年实际需求出发,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从体育进入中高考到畅通体育人才成长通道,从破除赛事壁垒到化解社会组织“进校难”,从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到强化体校文化教育,逐条对应、逐一破解。三是坚持统一体系,始终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总体原则,推动体育教育思想融合、目标融合、资源融合、措施融合等全面融合。

  (二)体育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1.体育教育深度融合。体教融合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资源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将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进行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是理念的深刻变革,围绕以文化育人和以体育育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让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大的释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打造青少年基层品牌项目联赛,让青少年学生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户外运动,掌握更多运动技能。此外,学校不仅要有体育传统和特色,更重要的是还要提升学校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水平,更好地传授体育专业技能,大力推进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

  3.加强学校体育力量。加强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建设,加强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在工作管理、设施建设、教师配备、学生招生、训练保障、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支持。配套丰富的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保证教会、勤练、常赛,真正实现学校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4.推进体校改革。体校改革也是本次改革的重点内容。一是通过改革,促进体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建立定期选派体校优秀教练员到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指导训练制度,提高青少年科学训练和竞技水平。二是鼓励体校与普通高中学校建立结对关系,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教育资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不断提高其文化教育水平。三是鼓励体校教练员参与学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并按规定领取报酬,改善体育教师教练员待遇。

  (三)畅通人才成长渠道,破除体制机制壁垒

  1.打破竞赛设置壁垒。过去大家更习惯于教育部门对在校学生组织竞赛,体育部门对高水平运动员组织竞赛,导致学校学生参与性不强,高水平运动员的来源也相对单一,而《实施方案》所指明的改革方向为所有孩子打开大门,在学校体育、体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俱乐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共同的竞赛平台展现才华,使各个方面培养的人才都能够竞相发展,路越走越宽。

  2.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学校任教通道。除竞赛外,如何吸引更多的普通学生去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培养运动兴趣,这是深化体教融合的最终目的。通过优化体教融合资源的有效配置,特别是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既可以让学生体育专业特长得到更好发挥,又可以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弥补专业技能不足的缺陷,还能有效解决当前学校体育老师不充足的问题。

  3.试行体育教师(教练员)轮校制。稳步推行体育教师(教练员)轮校制,引导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有规划、有计划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发展成长,助力构建良性循环且阶梯式成熟的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队伍,助推城乡之间体育教学资源的流动,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均衡性。

  4.拓宽运动员成长成才渠道。过去很多学生虽然有竞技体育的天赋和才能,但是面临着进入高校学习还是进入专业队进行深造的两难选择,因此畅通青少年优秀体育人才的升学渠道,推进各县(区、管委会)遴选体育基础较好、特色较强的中小学,建立小学、初中、高中按运动项目对口升学相衔接的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培养输送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体育特长得以最大限度发挥,实现竞技梦想,也可以使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和提升,充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