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台背景及依据
“十四五”时期,是莆田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内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全省奋力建设高素质高颜值新福建的关键五年,是莆田市实现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生态文明纵深发展、高质量发展超越全方位推动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和保护好湄洲岛的重要嘱托、加快建设美丽莆田、努力创建美丽中国示范区的重要阶段。
本规划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系列决策部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主要编制依据,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市委七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八届一次全会精神,是推进美丽莆田建设及创建美丽中国示范区的行动指南。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资源利用更高效,污染控制更全面,生态保护更完善,环境质量进一步巩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水平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持续深入,形成木兰溪水生态治理典范,建成山水人文特色名城,打造“山海相映、古今交辉、宜居宜业”的魅力莆田。
——资源利用更高效。完成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争取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下降率按年度完成省下达“十四五”指标。
——污染控制更全面。实施相应主要污染物指标总量控制,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6%,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率达75%,继续保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生态保护更完善。陆海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陆域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稳定在15%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完成省下达指标任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保持在15万亩水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12m2以上。
——环境质量更巩固。全市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100%,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5%,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空气质量年均浓度达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达到95%以上。
——生产生活更绿色。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美丽宜居生态市建设相适应。
——制度改革更深入。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司法保护体系得到全面完善。
三、范围期限
《规划》范围为莆田市市域行政范围,包括陆域和海域。规划期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四、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包括4大部分7个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形势。从我国“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基础上,对“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预判和分析。
第二部分是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绿色和谐发展、坚持深化制度改革、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坚持系统统筹布局、坚持全民共治共享的基本原则,提出要实现资源利用更高效、污染控制更全面、生态保护更完善、环境质量更巩固、生产生活更绿色、制度改革更深入的建设目标。
第三部分是发展重点及重点工程。由第三章到第九章构成。从加快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稳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加快推进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持续巩固提升良好生态环境、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培育生态文明良好社会风尚等几个方面提出我市未来五年的重点发展方向和措施。
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主要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法制保障四个方面提出措施。
五、主要亮点
《规划》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和保护好湄洲岛的重要嘱托,对标落实中央、省及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主要亮点如下:
一是注重衔接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政策部署。《规划》按照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新要求,提出充分发挥我市生态优势和区位特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态市建设,推介生态文明的木兰溪样本。
二是提出了到2035年实现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远景目标。根据我市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工作任务指标体系,有利于统筹不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差异化开发利用。《规划》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从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路线、完善碳达峰碳中和保障体系等方面来稳步实现全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三是提出了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规划》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思路,从建立生态环境源头管控机制、强化绿色发展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环境治理体系改革制度、健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来全面推进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规划》还提出要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形成持续推进共同富裕的动力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