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依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化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作为新一轮科技改革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方位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我市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在“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继续重点培育发展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战略,秉承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链群,服务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答好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的莆田答卷,根据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和《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规划及文件,立足莆田实际,编制本专项规划。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莆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优势行业在全省起到引领带动作用,涌现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力争打造上中下游产业环节密切衔接、配套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的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市场活力迸发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3400亿元;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其中,新型功能材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继续保持核心支柱地位,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成为新兴主导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产值大幅提升。
——创新能级再登新高度。到2025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家,全市R&D投入年均增长超18%,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明显提高,突破一批具有产业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发明专利质量数量和技术标准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
——产业集聚筑牢新格局。园区内和园区间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上下游互动明显增强,园区间联动更加高效,产业空间格局更加清晰,培育形成一批产业链较为完善、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三、范围期限
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四、主要内容
《规划》共包括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总体要求、重点领域、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在深入分析我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十四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研判。
第二部分是总体要求,明确了“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企业主体,创新引领;坚持龙头带动,集聚发展。”四个主要原则,并从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等方面提出14个具体指标。
第三部分是重点领域,着重从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入手,逐一分析未来五年各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发展潜力,分析今后适合我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第四部分是空间布局,立足当前我市战新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系统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空间布局,以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园区间职能协作、产业协同。
第五部分是重点任务,分别从大力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加快推动集群化建设,持续深化园区载体建设、优化体制机制、强化人才要素供给、加强对外合作七大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加速提升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
第六部分是保障措施,主要从加强组织协调、加大要素保障、强化评估考核三个方面提出措施。
五、主要亮点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与重点领域。《规划》立足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提出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3400亿元。做优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到2025年产值达到1200亿元。做强电子信息新兴主导产业,到2025年产值达到700亿元。做大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到2025年产值均达到500亿元。打造生命健康特色地标产业,到2025年产值达到500亿元。同时,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以上。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规划》注重体现系统思维与全局观念,聚焦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着眼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打造我市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的目标要求,系统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空间布局,以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园区间职能协作、产业协同。
三是统筹锻制长板与补齐短板。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刻变化,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各重点产业的发展重点和骨干企业与拟对接企业的清单,着力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的问题,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六、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人:郑树
联系电话:0594-226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