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莆田市“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解读

来源:市府办 时间:2021-07-28 10:16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近日,我市印发《莆田市“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现对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基本公共服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专项规划》主要是根据《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阐明新时期我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明确新时期我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市“十四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提供依据遵循。  

  二、“十四五”主要目标 

(一)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教育质量

2025年,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稳定在99%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超过98.5%,全市分阶段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稳定在96%以上。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位达6万个、高等职业教育学位达5万个(含应用型本科学位1万个)。

(二)推动基本公共医疗卫生优质高效发展

2025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63岁以上,高血压患者管理率不低于80%;继续维持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在95%以上。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将达6.3张。

(三)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突破2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建成统一完善的智慧就业大数据平台,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完善多层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2025年,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所有街道至少建有一所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新建5所功能齐全的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五)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

2025年,市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和美术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5平方米,具备建设条件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场所,均按标准配建公共体育设施。

(六)完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

2025年,有效改造棚户区和城中村片区居民约2.8万户,受益近11.6万人口。公租房分配达到12900套(含企业自建),政府投资公租房分配率达到90%以上。

(七)完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

2025年,实现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全部落实集中供养。全市城乡公益性骨灰楼堂和公墓等安葬设施覆盖率达100%。建成区域一流的综合性儿童福利机构、全国一流的SOS儿童村;各县区至少建立一个开展儿童福利工作的实体机构。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

1.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坚持公办民办并举,着力构建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的全面覆盖城乡和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城镇扩容工程、小学初中“健基壮腰”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切实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

3.高中阶段学校高水平多样化发展。适应高考改革需要和高中学校特点,推动高中学校课程改革,实施高中学校特色化精细化管理。

4.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发展。按照全市高职“1+X”、中职“2+5X”的学校优化布局方案,到2025年高等职业教育学位达5万个(含应用型本科学位1万个),中等职业教育学位达6万个。

5.高等教育内涵式跨越式发展。推动高校把发展重点转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内涵建设上,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升办学层次。大力支持莆田学院发展研究生教育,建设示范性应用型大学。

6.特殊教育全纳有质量发展。建立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社区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实施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特殊教育。

7.支持终身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整合区域内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增强终身教育供给能力。

(二)实施健康莆田战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扎实抓好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工作,加强疫情分析研判和预警,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

2.探索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城市医疗资源布局,鼓励和引导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向新建城区和基层延伸。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依托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学习、借鉴和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全面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加快我市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合理布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方位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超越。

4.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质量与水平,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5.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合理配备中医药人员和中医诊疗设备。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

(三)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1.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构建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返乡就业创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实现稳就业、高质量就业。

2.就业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劳动者和企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用工指导等服务。

3.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覆盖劳动者终身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面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持续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4.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权益保护。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探索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四)进一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1.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站)向老年人提供月托、周托、日托等短期托养服务项目,满足养老服务多元需求。推进居家和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支持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

2.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增强公办养老机构活力。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支持各类医疗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合作。

3.培育养老服务市场。结合“党建+邻里中心”建设,通过政策扶持、社会运营、市场运作,推动全市机构养老、医疗康复、居家养老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融合发展。

4.发展养老服务新业态。大力推广养老服务新业态,针对不同需求的老人,包括失能、失智、抱团养老、社区照护、日间托老等提供不同业态的服务。

(五)构建高品质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1.完善现代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重点加强县区三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2.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坚持挖掘、整理、研究莆田特色文化资源,重点挖掘妈祖文化、南少林禅武文化、莆仙戏文化、九鲤湖祈梦文化,鼓励多样化艺术形式创作,以彰显莆田本土文化特色和文化基因。

3.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快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策划创意业、文化艺术服务业、会展与广告业、新闻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业等产业协调发展。

4.发展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加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增加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费用在公共预算中的支出比重。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运营和管护。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率,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

(六)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

1.城镇棚户区改造。围绕木兰片区、高铁片区和大学城片区“三大片区”,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原则,着力推动老城区基础设施短板补齐、老旧小区有机更新、城市功能优化与品质提升。

2.基本住房保障。建立健全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存量公租房分配入住,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和退出管理,建立健全从运营、准入、使用、退出等全过程管理体制机制。

3.加大住房保障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并及时安排和拨付中央、省财政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投入方式,地方政府债券、公积金收益计提要优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七)完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

1.社会救助。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

2.社会福利。建立健全市、县(区、管委会)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自然增长机制。

3.社会保险。持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   

4.退役军人服务。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落实好各项惠军政策,深入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开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

5.残疾人服务。开展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险摸底调查、残疾人养老保险摸底调查等工作,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逐步将其他非重度残疾人纳入保障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管理体系,根据国家要求和我市发展实际,综合人民生活需求变化与政府财政能力,兜牢民生底线,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二)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合理预留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空间,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先保障土地供应。

(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进一步放宽公共服务市场准入,为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创造更多机会。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监管模式创新,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宣传引导力度,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