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

来源:市府办 时间:2021-04-14 16:02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经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近日,我市印发《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现对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莆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纲要》根据《中共莆田市委关于制定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是全面贯彻中央、省委战略部署,落实市委工作要求,阐明规划期内全市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 

  二、2035年远景目标 

  到二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市基本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设成为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展望二三五年,我市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建成“343”重点产业体系,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驱动活力迸发,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城市新区功能趋于完善,城市更加宜业宜居;基本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莆田、平安莆田、信用莆田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体育强市、健康莆田、人才强市,打造海峡两岸文化深度融合示范区、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建成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对外开放水平达到新高度,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走在全省前列;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社会风尚,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水平;居民收入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市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十四五主要目标 

  (一)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跻身全省前列。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不断成长,开发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创新型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产业总体竞争力进入全省前列。 

  (二)改革开放赢得新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激发,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对台先行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桥头堡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三)城乡融合实现新进展。主城区一心三片城市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城市新区建设初具规模,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四)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莆田根深叶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妈祖文化、南少林禅武文化、莆仙戏文化等特色文化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五)生态文明取得新成效。绿色发展导向全面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进一步巩固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 

  (六)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短板加快补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七)市域治理得到新提升。法治政府、平安莆田、诚信体系等制度更加健全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争取成为全国试点,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四、重点任务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聚焦科技创新,形成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涌,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1.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强化联合创新、原始创新为主攻方向,面向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前沿技术供给,推动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 

  2.加快构筑大众创业高地。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创新创业体系,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 

  3.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创新政策激励相容、创新资源有序流动,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强攻产业主攻工业,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集群。 

  1.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大力发展“343”重点产业,实行一产一策一专班、一规划一计划一方案,打造一批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达1600亿元。 

  2.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抢抓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发展新机遇,加快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质量和效益。到2025年,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超2000亿元。 

  3.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围绕打造改革试验区、开放先行区、创新引领区、合作示范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构筑定位清晰、优势互补、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开发区发展新格局。 

  4.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坚持向海发展,建设海洋牧场,优化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海洋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三)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扩大新需求,不断创造新供给,在积极服务构建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1.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充分融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推动项目、技术、人才、资本等与国内其它地区实现高效互动,推动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国内大循环。 

  2.促进国内国际市场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市场资源,扩大双向投资和贸易合作,促进国内国际市场顺畅对接。 

  3.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 

  4.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突出开放招商、强化项目带动,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的莆田样板。到2025年,力争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达165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2万元。 

  1.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2.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遵循乡村发展规律,集中治理农村环境突出问题,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盘活特色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全国新农村示范样板。 

  3.加快农村综合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更好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4.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建立健全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带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统筹国土空间整体格局与建设时序,为城市提质扩容、农业集聚发展和生态优化提升夯实空间要素基础。 

  2.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发展和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优化政策组合,弥补供需缺口,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新增转移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上。 

  3.积极融入闽东北协同发展区。抢抓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以创新合作机制、打造合作平台、共建合作项目、完善合作政策为重点,主动融入协同发展大局,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4.保护好湄洲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湄洲岛的重要嘱托,围绕世界妈祖文化中心核心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持续推进朝圣岛、生态岛、度假岛建设。 

  (六)推动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围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东拓南进西联北优中修发展战略,对标国际一流、国内先进,按照产业优先、基础设施优先、公共配套优先、环境优先原则,以城市更新、生态修复为依托,以管理创新、文明创建为抓手,构建城市发展大格局,打造高品质、高颜值的宜居宜业家园。 

  1.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重塑城市空间格局,强化城市设计引导,坚持新城拓展、旧城更新双向发力,推动各项功能设施日趋完善。 

  2.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围绕基本实现“2113”通达目标,统筹推进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两轴两廊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 

  3.推进港口高质量发展。以开放融合为主线,强化港口带动作用,完善港口交通、商贸物流等服务配套,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湄洲湾现代化湾区。到2025年,港口吞吐能力力争超过1亿吨,港口吞吐量力争突破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超10TEU 

  4.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前瞻性布局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北斗应用、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和传统基础设施全面数字化升级,基本形成泛在先进、高速移动、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5.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能源科技应用水平,健全多元化和多极化的能源供应渠道,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6.保障水安全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七)持续推进生态市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1.提升高颜值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2.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及其内在规律,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思路,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4.全流域系统治理木兰溪。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严格实施《莆田市木兰溪流域保护条例》,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推进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 

  (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响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进一步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新开放理念、丰富开放内涵,强化内外联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争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1. 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强开放型经济主体培育,营造开放型经济环境,进一步稳定外贸外资存量,扩大外贸外资增量,提升外贸外资质量。 

  2.深入推进海丝交流合作。抓住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机遇,深度融入海丝核心区创建,进一步完善国际市场多元化布局,逐步拓展双边、多边和第三方市场合作。 

  3.推动莆台融合发展。深化莆台各领域融合,着力强优势、探新路、作示范、聚人心,努力打造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桥头堡 

  4.提升莆港澳侨合作水平。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联谊交流,努力推动莆港澳侨合作向更高层次、更新领域拓展,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九)共建共治共享幸福莆田。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与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良性互动,推动城乡、区域、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规范。 

  2.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高质量就业行动,推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3.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加快教育强市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4.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政策性保障水平,强化社保保障兜底作用,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5.全面推进健康莆田建设。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6.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打造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 

  7.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合法权益。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妇女、儿童和家庭共建共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十)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 

  1.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在巩固成果、提高水平、拓展深化、增强实效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以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居全省前列。 

  3.大力发展文旅产业。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十一)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体制机制新优势,努力成为全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 

  1.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3.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和秩序规范。 

  (十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防范化解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全面提升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营造更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 

  1.深化平安莆田建设。围绕争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平安创建活动等为抓手,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莆田。 

  2.推进法治莆田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治莆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落实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扎实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深化军民融合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立足我市产业特色,找准军转民”“民参军结合点,充分发挥国防建设溢出效应,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4.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健全完善监督体系,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我省实施办法,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深化分级分类监督,紧盯关键少数,做到见人见事,加强对公职人员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