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2月24日讯(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黄愉晴 庄清)潭头村位于仙游县石苍乡西南部,这里山水秀美,人杰地灵,曾走出无数英勇的革命志士,例如王永灯。

王永灯出生于1928年,已是96高龄,摩挲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王永灯向来者娓娓诉说自己的少时经历。

王永灯自小家境贫寒,父亲在他7岁时离世,母亲独自支撑家庭重担。在困境中成长起来的王永灯,深受邻居王秉簶、王秉鑅、王秉鈞三兄弟进步思想的影响,14岁那年毅然投身革命,成为小小交通员。
为了避开敌人的重重监视,王永灯有时将信件缝在衣服里,有时藏于竹竿中,凭着一身放牛娃的打扮,他总能在敌人眼皮底下顺利过关。一次,王永灯在传送情报的过程中,途经榜头何岭。据记载,何岭曾是仙游通往古邑(今游洋)、永泰、尤溪等地的重要关隘,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旧时交通闭塞,何岭古道就是人们的出行要道。
“在何岭关一带,父亲遇到了土匪。幸好,乔装成放牛娃的父亲,头戴斗笠、背负柴刀,拄着藏有情报的竹竿,逃过一劫。”王永灯的儿子王金炼补充道,“但为躲避追踪,他不得不藏身在山沟里,饥寒交迫还不幸被落石击中。第二天将情报送达后,他直接病倒。”
1942年至1949年整整七年时间里,王永灯始终孤身一人奔波于山野之间,传递各类重要情报,直至革命胜利。
1949年初,随着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的成立,闽中各地的武装斗争进入了新的高潮。同年6月底,仙德游击队进驻兴太地区,为当地革命力量注入了新生力量。7月1日,浔阳乡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成功摧毁了国民党基层政权,为仙游县人民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放后,王永灯回乡务农,生活虽然艰苦,却依旧坚守着革命信念,为家乡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954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潭头村党支部书记。1957年,潭头村、石阳村与邻村合并成石阳乡,王永灯又担任了5年的石阳乡党支部书记,推动了乡村的各项事业发展。

1955年,王永灯与同村的王爱治结为连理,此后育有五子三女。王永灯说,当时自己一个人担负着全家人的生计,一家人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2014年,夫妻俩搬到了城镇,与子女们住得更近了。
“他每天都对我说,共产党很好,没有忘记他。” 妻子王爱治在一旁说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