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莆田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是福建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地区之一,是中共闽中地方组织的发源地和主要活动地,是经国家认定的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区之一,也是福建红土地上的一座丰碑。革命老区是莆田的基本市情和特殊名片之一。 ...
查看详情>- 庄边老区镇获颁“文旅资源”数据知识产权证书 11-19
- 走进老区看产业(第九期) 11-05
- 福州市老促会到莆田考察交流 10-24
- 莆田市老促会会长王玉宝一行到福安老区考察 10-23
- 莆田市2025年度发放省福彩公益助学金工作总结 10-13
- 走进老区看产业(第八期) 10-09
- 情暖学子助成长 红色精神润校园——莆田第十三中学举办2025年度省福彩公益助学金发放仪式暨 “红色文化老区精神进校园”活动 09-29
- 走进老区看产业(第七期) 09-18
- 秀屿区2025年度福彩公益金助学金发放仪式在莆田十中举行 09-09
- 沿着片区看莆田丨游洋老区镇:组团振兴探新路 09-08
-
11-13
2025
《闽中革命历史大事记》1936年
1月11日,郑金照、翁鸿镗率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在常太下里洋袭击田赋征收处,镇压破坏“四抗” 运动(抗捐、抗税、抗租、抗粮)的铺差韩觐侯,并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1月23日,国民党驻军第四十九团调两个连和两个保安中队,从莆田、仙游两路夹攻常太的漈川(今马院村)、外坑(今渡里村)、金竹坑(今金川村)等基点村,游击队退入与仙游交界的九仙关,敌不敢恋战。是役,游击队排长陈金藩牺牲。 1月下旬,第二支队开往莆田新县、外坑、泗洋,攻打反动民团范少京所部,毙敌3人。 2月12日,第一支队发动群众数百人配合游击队,分两路急袭闽侯县沪屿镇。一部直扑驻镇外紫来庵的保安队和民团据点,全歼顽抗之敌,缴枪40多支,解救被押壮丁30余名;另一部率群众攻进镇内,开仓分粮,并贴出抗日救国宣传标语。 2月 24日,根据中共闽中特委指示,第一支队在福厦公路福清和闽侯交界的相思岭下的河村桥部署伏击战,截击汽车2辆,擒获国民党福建省银行副总经理韩疆士、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郑其妙、大田县县长萨桓等7名国民党要员,击毙宪兵2名,缴获长短枪8支和一批金银、钞票。 ★河村桥伏击战旧址(老照片) ★1936年2月25日《莆田日报》关于河村桥伏击战的报道。 3月,第二支队在常太根据地周围继续打土豪、惩恶霸,瓦解国民党基层反动势力。 ★经过斗争,游击区扩展到莆田广业和仙游兴太山区,形成以常太为中心的莆(田)仙(游)边游击根据地。 4月,国民党驻军组织500多人对莆(田)仙(游)边根据地进行“清剿”,妄图一举消灭游击队,还纵火烧毁雷光熙家的房屋,抢掠群众财物。根据地军民声东击西,灵活应战。 ★当时的《莆田日报》对“清剿”常太红军游击队根据地的报道。 4月中旬,中共闽中特委委员余长钺和福建旅沪青年黄尔尊、陈珊梅、吴源生、孙克骥等在上海参与组建“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隶属共青团江苏省委学委领导)组织。 4月23日,第一支队支队长魏耿在国民党河村桥遇袭、调遣3000多兵力对福(清)永(泰)边游击根据地展开长达两个多月的“清剿”下,投敌叛变。 同月,刘突军所率游击队主力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罗汉里周围歼敌100多人后迅速转移。敌人找寻游击队无果,便对根据地群众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 同月,第二支队支队长郑金照率小分队袭击笏石丙店国民党自卫队时不幸牺牲。 5月上旬,中共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亲临莆(田)永(泰)边的后溪红菇峦(现红军峦)接应30名突围出来的第一支队指战员,把他们安置在莆田广业山区隐蔽。 5月中旬,中共闽中特委在红菇峦召开会议,分析反“清剿”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第一支队并入第二支队,由吴德标任支队长,刘突军为政委,雷光熙、王铁成为副支队长,以常太根据地为中心继续开展游击战争。 5月,中共仙游地方组织在仙游城东宝坑内村召开党团扩大会议,由于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被迫分散活动。 ★宝坑内事件旧址,位于仙游县鲤城街道北宝峰社区宝坑内自然村。 6月中旬,第二支队在福厦公路莆(田)仙(游)交界地带的长岭袭击国民党保安队一个排,缴枪18支。 ★长岭战斗旧址,位于仙游县郊尾镇长岭村长岭自然村(老照片)。 6月24日,第二支队袭击设在莆田黄石镇的国民党莆田第三区署,毙敌5人,缴枪30余支。 ★袭击莆田县第3区署战斗遗址,位于荔城区黄石镇黄石社区(老照片)。 7月下旬,国民党调驻军、保安队和常备队700多兵力再度“清剿” 常太根据地。 ★常太根据地的漈川、外坑、金竹坑等老区基点村群众在“清剿”中遭受重大损失,在反“清剿”中,付出巨大牺牲,民房被烧毁100多间,群众被杀死38人、被审100多人、被关12人,许多群众丧失家园,流落他乡。 8月下旬,刘突军等率队在莆(田)永(泰)边的赤溪、山溪、芹石、旗插安等地开辟新的游击据点。与此同时,方子明也在宁里、凉伞山、寨下、墩柄、水坞里、可湖、凤洛等村扎根活动,发展党员,组织农会,为开辟莆(田)永(泰)边游击根据地打下基础。 ★闽中工农游击队山溪驻地遗址,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山溪村。 ★山溪红军洞遗址,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山溪村。 8月,第二支队暂时撤离常太根据地,转移到广业山区隐蔽。 9月下旬,国民党驻军第八十师二三九旅调入闽中接替第九师第二十五旅。旅部先驻莆田,后迁泉州。 10月中旬,刘突军率队拔除了永泰蕉坪的一座国民党岗楼,缴枪20多支。 10月27日,雷光熙率一中队佯攻常太渡口常备队,引开“清剿”莆(田)永(泰)边的国民党部队,使其一部撤返莆(田)仙(游)边救援。 10月下旬,国民党驻军第四七八团从莆(田)仙(游)永(泰)三路“进剿”山溪,第二支队依仗山地设伏还击,两次击溃敌人进攻后,因兵力悬殊,不能久战,游击队遂撤到新开辟的旗插安、宁里等根据地隐蔽。 ★中共闽中特委旧址,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宁里自然村。 ★闽中工农游击队宁里驻地遗址(亦称红军窑洞),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宁里自然村。 ★宁里红军战壕遗址,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宁里自然村。 10月,王于洁到上海寻找上级党组织未果,途经厦门时与从香港刚回来的厦门市工委书记尹林平接上关系,从而获悉了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南临委)的讯息。同时,余长钺随上海抗日义勇军骨干一行到香港,向南临委汇报了闽中的情况,并写信黄孝敏到香港接头。至此,与上级党组织联系中断两年半的中共闽中特委,终于找到了上级党组织。 ★莆田白沙镇东度村地下交通员黄梦喜长子黄国榆化名开设“飞白诊所”,作为游击队伤病员、贫苦群众治病诊所和中共南临委邮件秘密通讯处(创作场景图)。 11月23日,吴德标率第二支队袭击福清县琯口镇,镇压了积极参与“清剿”的联保主任潘德仁,缴枪11支,并在街上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奔袭琯口镇的胜利,为闽中国共和谈奠定了基础。 11月下旬,黄孝敏、余长钺从香港返闽,给中共闽中特委带来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喜讯,并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同月,中共福州工委成立,书记黄尔尊,委员余长钺、吴源生、吴珊梅,接受中共闽中特委领导。 同月,中共惠安县特别支部归属中共闽中特委领导。 12月,余长钺回福清组织抗日救国会福清工委,余长钺任书记,陈炳奎为秘书。 同月,福建省保安处派保安第五团团长朱文柏指挥对闽(侯)福(清)永(泰)边的“清剿”。朱部久“剿”无功,捕杀了几个群众充数。 同月,中共闽中特委决定停止游击行动,通过标语传单、快邮代电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敦促国民党官兵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中共南临委定期给中共闽中特委邮寄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传播中共中央路线、方针和政策。 (摄影:市委党史方志室、许武)
-
09-30
2025
《闽中革命历史大事记连载》开栏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和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宣传闽中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莆田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共莆田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莆田市民政局(老区办)联合精心编排制作《中共闽中历史大事记(1926—1949)》,将予连载报道,供广大读者了解学习、研究参阅等。 《中共闽中历史大事记(1926—1949)》是以《中共闽中地方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著,蒋维锬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的大事记为基础,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实丰富大事记的内容。文中图片有的源自《闽中革命史画册》(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林清华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莆田市(第4册)》(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有的由莆田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等单位和摄影师提供。 编 者 二O二四年五月
-
09-29
2025
《闽中革命历史大事记》1926年
1925年底,莆籍共产党员陈国柱从上海大夏大学毕业,受党中央指派回福建创建党组织。 2月,陈国柱在哲理中学钟楼吸收陈天章、陈兆芳、吴承斌、吴梦泽、陈德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成立闽中地区第一个党组织——莆田党团混合支部,陈国柱任书记,直属中共中央领导。 ★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成立旧址(哲理钟楼),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仓后路55号。 ★莆田(闽中)党组织创建者——陈国柱故居,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王西自然村。 3月下旬,陈国柱赴广州参加大革命。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工作由陈天章主持,支部又吸收王纪修等10多人入团。 6月,陈国柱由广州赴上海中共中央汇报工作后回莆,在支部会议上,决定把已经入团的成员全部转为共产党员,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发展为中共莆田支部,陈国柱任书记。 7月,中共党员林嵩龄、黄苍麟从上海毕业回莆,参加中共莆田支部工作。 8月,陈国柱等与左派人士曾天毅、郑炳炎、陈震等合作,秘密建立国民党莆田县党部筹备处,并在其党部内建立中共特别支部。 10月,中共莆田支部派陈天章等下乡,发动农民组织农会,并建立中共澳柄、夹漈、山门、丰美 4个支部。 11月中旬,国民革命军东路军自漳州入福建,沿泉州、兴化北上。 11 月 25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师与莆田各界民众在中山公园(今文献广场)举行军民联欢大会,陈国柱等在会上发表演说。 11月底,在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部工作的中共党员胡秉铎,通知陈国柱到仙游会面,指示要深入基层,发动民众,反对右派。 12月中旬,中共莆田支部升建为中共莆田特别区委,陈国柱任书记,隶属中共福州地委领导。 12月29日,陈国柱与国民党左派人士在莆田城区古谯楼召开县第一届农协代表会,会议遭右派势力制造事端冲击而散。 ★莆田县第一届农民协会代表会议会址(古谯楼),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文献路中段。 (摄影:蔡昊 许武)
-
09-28
2025
《闽中革命历史大事记》1927年
1月,中共莆田特区委选派陈天章等10多名党、团员,参加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在福州鼓山举办的福建党政干部训练所培训。 3月,莆田基层农会组织发展到300多个,会员达10多万人。 4月3日,国民党右派势力在福州首先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共福州地委领导人被捕,党组织被破坏。 4月8日,莆田国民党右派势力勾结驻军抄砸中共莆田特区委机关。 4月10日,莆田国民党右派召开“拥蒋反共”大会,叫嚣“铲除共产党及跨党分子。”莆田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中共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4月中旬,陈国柱、吴梦泽从常太到仙游上宫,建立仙游境内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上宫支部,书记林锦棠,隶属中共莆田特区委领导。 ★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馨山书院),位于仙游县游洋镇兴山村上宫自然村。 4月下旬,莆田县农协副委员长董玉辉率盐民1000多人到笏石镇示威游行,被盐务缉私队开枪镇压,当场牺牲2人。 5月,陈国柱离莆赴武汉向中共中央汇报莆田、仙游大革命失败的情况。 6月,吴承斌在忠门领导抗捐暴动,遭驻军叶定国部派兵镇压。 7月,宋耀华自福州返莆与陈天章、吴梦泽等整顿恢复中共莆田特区委组织。 8月,中共中央决定在福建分建中共闽南临时委员会和闽北临时委员会。中共莆田特区委隶属中共闽南临委领导。陈国柱自武汉返闽,留中共闽南临委工作。 11月,陈国柱自漳州返莆,党组织决定他到仙游开展建党工作。 11月5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在漳州成立,莆田党组织负责人因“交通受阻”未能出席会议。 12月,中共莆田县委成立,黄经芳任书记。中共仙游县委亦同时成立, 陈国柱任书记。莆田、仙游县委决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统一部署领导两县的革命斗争。 ★中共莆田县委旧址(林家大院),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丰美村(老照片)。 ★中共仙游县委旧址(陈家大院),位于仙游县鲤城街道城内社区。 ★中共仙游县委革命活动据点旧址,位于仙游县鲤城街道城内社区。 (摄影:市委党史方志室、许武)
-
05-28
2024
《走进老区看遗址》开栏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印发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讲好老区故事,莆田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民政局(老区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会同各县(区、管委会)老促会、民政局(老区办)等联合开展“走进老区看遗址——莆田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摄影图片展”系列活动,利用线上线下传播载体,积极反映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着力提升红色文化遗存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教育效果,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全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编者 二O二三年二月
-
05-27
2024
《走进老区看遗址》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成立旧址
▲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成立旧址(哲理钟楼) 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成立旧址即哲理钟楼,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仓后路55号,原名映雪楼,创建于1899年,为美国教会办的莆田哲理中学教员宿舍楼。哲理中学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现代学堂,是闽中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莆田是当时闽中地区除泉州之外唯一有高中部学校的县,吸引了永春、德化等地的学生前来求学。 ▲哲理钟楼学生学堂场景一角 1926年2月,莆籍中共党员陈国柱在哲理钟楼创建闽中地区第一个党组织——莆田党团混合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成为点燃莆田乃至整个闽中地区的革命火种。哲理钟楼,是中共闽中地方组织的诞生地、闽中革命的摇篮,也使莆田成为福建最早成立中共地方组织的三个地区之一。 ▲1926年2月,莆籍中共党员陈国柱在哲理钟楼宿舍内召集陈天章、陈兆芳、吴承斌、吴梦泽、陈德来等思想进步学生开会,代表党组织接收他们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宣布成立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 莆田市各级党委政府拨出专款对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成立旧址(哲理钟楼)进行修缮保护,尤其是2021年,在市委的推动下,拆除影响其风貌的东侧一座1480平方米危楼,投入600多万元完善设施,新建钟楼前广场、开通西侧通道、整修停车场等,并专此向全社会征集革命文物和珍贵历史图片资料,精心设计布展,抽调党校教师担任义务解说员,成为全市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前言大厅一角 ▲部分展厅一角 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成立旧址(哲理钟楼),目前已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福建省委党校教育基地、福建省首批老区精神教育基地和全市唯一入驻人民网“红色云展厅”的教育展馆。2022年开馆至今,接待了700多个单位,参观人次达3万余人。 ▲成为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 ▲感悟红色历史,牢记初心使命
-
05-27
2024
《走进老区看遗址》陈国柱故居
▲莆田(闽中)党组织创建者——陈国柱故居 陈国柱是莆田(闽中)党组织的创建者,1921年考入厦门大学,1924年随进步师生转到上海创办大夏大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奉中共中央指示回福建开展建党工作。他以母校哲理中学教学为掩护,培养进步学生,发展党团员,在哲理钟楼建立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创建了福建最早的三个中共地方组织之一,为莆田乃至闽中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陈国柱为了党的革命事业转战南北,用矢志奋斗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爱党信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莆田市委市政府于2011年7月隆重纪念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85周年,支部创建者陈国柱的故居作为系列活动参观学习点之一,图为讲解员在其故居为参观人员讲述陈国柱革命事迹 陈国柱故居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王西自然村,始建于清初,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建筑坐北朝南,为传统五厢房结构,前连九华叠翠,后拥苦竹禅寺,占地面积约14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60平方米,室内陈列着陈国柱及其胞兄陈国桢烈士的生平事迹和有关革命文物。 ▲陈国柱故居内景 ▲陈国柱革命诗词(展厅一角) 莆田市各级党委政府多次拨出专款对陈国柱故居进行修缮保护,建设陈国柱、陈国桢烈士革命事迹陈列馆,加强日常维护管理,聘请义务讲解员,目前已成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福建省第一批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等。 ▲聘请义务讲解员常年讲解 ▲设立陈国柱、陈国桢烈士革命事迹陈列馆(部分展厅一角) 陈国柱故居是莆田红色旅游景点之一,也是广大党员和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自2011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至今,接待的参观人数已达12万多人。 ▲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培育红色旅游品牌
-
05-26
2024
《走进老区看遗址》中共上宫支部旧址
▲中共上宫支部旧址(馨山书院) 中共上宫支部旧址即馨山书院,位于仙游县游洋镇兴山村上宫自然村,始建于宋,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修,1898年戊戌变法后在此兴办馨山学堂,为莆田市四大书院之一。1927年4月,在反革命政变的血雨腥风里,中共莆田特区委书记陈国柱从莆田城内秘密转移到上宫开展革命活动,在这里建立了仙游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上宫支部。支部成立后,创办夜校传播马列主义,发动农民组织农会,开创古邑第一个红色基点村,同年12月,中共仙游县委诞生,陈国柱任县委书记,星火成炬,为推动仙游革命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共上宫支部旧址(馨山书院)(旧貌) ▲1927年4月,陈国柱到上宫后发展了林锦棠、林步庭等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之前其在莆田哲理中学培养入党的2名学生邱光兆、林锦如,在馨山书院建立了仙游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上宫支部,书记林锦棠 ▲设立上宫讲堂,宣传仙游革命历史 多年来,省、市、县财政都拨出专项资金对中共上宫支部旧址(馨山书院)进行修缮保护,特别是2019年以来,仙游县委县政府本着修旧如旧原则,以“高起点、高规划、高质量”对该旧址进行改造提升,先后投资2600多万元进行旧址主广场提升改造、环旧址山包、红色长廊展示馆等建设,革命旧址焕发出新时代光彩。 ▲中共上宫支部旧址(馨山书院)内景 ▲部分展厅一角 中共上宫支部旧址(馨山书院),已成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现场教学点,并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福建省第一批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等,每年可接待3万多人参观。 ▲建设中共上宫支部培训中心,发展红色旅游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闽公网安备 3503000200100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