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9月19日,在“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到来之际,“85后”红十字工作者陈军赴榕签署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为兑现4年前“捐髓救人”的生命之约庄重承诺。在连续6天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注射之后,23、24日,经过两次外周血循环采集,陈军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挽救那名“有缘”的血液病人的生命送去希望。

至此,陈军成为福建省第540例、莆田市第21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作为莆田市红十字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他成为了福建省红十字系统第2例、莆田市首例实现捐献的红十字工作者。
1.从“蓝天”到“红会”:爱的基因早已融入日常

自2014年起,陈军便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其中,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2018年与队友王圳杰共同发起组建莆田蓝天救援队,并在莆田市应急管理局的支持下正式注册成立。他亲身见证了队伍从最初 7 人的小团队,逐步发展壮大为拥有 100 多名成员的专业救援力量。因其出色的公益表现,陈军获评 “福建省五星级志愿者” 荣誉称号。此外,他还是无偿献血的积极参与者,自2017年以来,已累计献血12次,累计捐献3600毫升全血和6个治疗量的单采成分血。

2020 年,陈军来到莆田市红十字会工作,“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引领着他在备灾救灾、筹资救助、应急培训一线继续挥洒热情。公益对他来说早已不是活动,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把红写进生命,把爱融进日常”成为了他的行动指南。
陈军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缘分,开始于他的工作,也升华于他的爱心。他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它并非想象中那么可怕,其本质和无偿献血一样,是挽救生命的崇高行为。”2021年12月,他“自然而然”地主动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等待“生命的缘分”的召唤。
2.万分之一的“生命缘分”:陌生的两人从此“血脉相连”

2025年7月9日,陈军接到红十字会电话,告知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当时心情非常激动,又很惊喜!”陈军回忆道,“茫茫人海,这是万分之一的概率,能被选中是一种无比珍贵的‘生命缘分’。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随后的一系列检查,像是通往生命馈赠之路的关卡。7月23日,高分辨分型检测结果相合;8月6日,全面体检顺利通过。这期间,最让他感到煎熬的不是身体上的不适,而是等待结果的焦虑。“那段时间,深感责任重大,最深刻的困难就是心理上的等待,常常下意识地担忧自己的身体会不会出现什么小状况,从而影响了那位等待救命的患者。”

所幸,这条爱心之路并不孤单。他的决定得到了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全力支持。“他们变得主动关心起我的饮食和睡眠状况,不断给我鼓励,让我安心。”这份温暖的支持,成为他坚定前行的重要力量。

9月23日,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陈军伸直双臂平静地躺在采集床上,一只手带着节奏抓握爱心握力球,促使血液顺畅地从他的手臂静脉缓缓流出,经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汇入采集袋后,剩余的血液通过采血管路被送回他的体内。这个循环过程持续了3个多小时。24日,经过同样的流程,第二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顺利采集完成。两袋珍贵的“生命种子”都在采集结束后第一时间空运北上,为正在与病魔斗争的血液病患者点亮重生的曙光。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人从此成为了“血脉相连”的“至亲兄弟”。
3.捐献最动人的意义:普通人也能给他人带来生的希望

从公益行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再到如今生命接力的直接践行者,陈军把“红”写成了自己的生命底色,用行动生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他看来,“造血干细胞捐献最动人的意义在于,它让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给他人带来生的希望,书写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

亲自体验捐献全流程后,陈军不仅想向正在犹豫、纠结的在库志愿者证实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更想倡导更多爱心人士成为温暖坚定的“生命守护人”,他说:“这个过程不需要你成为英雄,只要你的一点点勇气加上一点点善意,就能上演生命的奇迹。而你,可能就是下一个——带给他人生之希望的人!”
陈军是福建省第540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目前,福建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已为血液病患者输送造血干细胞540例,超过10万名志愿者正在等待“生命缘分”的召唤。令人揪心的是,仍有众多正在与血液病魔顽抗的患者,还在翘首以盼延续生命的“种子”。愿18-45周岁健康的你,留下8毫升血样,登记入库成为志愿者,用这份善意的“红”写出患者的生命底色,创造机会为他们织光绘梦续写“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