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城厢区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道路交通这一重点领域,探索形成“百米分析法”,百米分段、定人摸排,分色赋码、分级管理,针对性整治、常态化管控,实现交通亡人数显著下降,交通安全形势实现明显向好。
一、分段走访、精确摸排,建立一个“信息库”。一是明确“六要素”。针对道路安全隐患涉及因素多、排查难度大等问题,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设计规范》等技术标准,明确以路面违法分布、事故复盘分析问题、交通设施、路灯照明、交叉路口、沿线重点单位“六要素”为重点,设计形成“百米情况分析表”,系统分析各路段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二是推行“百米定人摸排”。结合“路长制”和民警包片排查道路隐患制度,每百米定人开展“地毯式”排查,通过复盘分析、事故研判、实地走访、群众反映等方式全方位、全时空、全领域查找各类交通隐患。三是完善“道路隐患治理一张图”。按照“一处一档”原则建立重点道路隐患治理“信息库”,对百米分段排查情况及时登记造册、形成台账清单,逐个制定整治措施、明确整治时限,形成“道路隐患治理一张图”,变碎片化整治为系统化治理。截至目前,324、356国道(华亭段)共分231个百米路段,累计摸排道路设施、照明等隐患201个,分析交通违法突出现象56个,复盘发现事故问题6类25个,登记规模以上重点企业78个、重点驾驶人209个、重点车辆263部。
二、分色赋码、精准整治,织密一张“安全网”。一是“三色码”分类管理。针对“六要素”中存在的隐患问题,为每一个隐患赋“红黄蓝”三色码,分级分类开展隐患治理。红色码为需立即整改的隐患,如亡人事故地点及分析研判中事故多发、易发、频发的位置;黄色码为须限期整改的隐患,如华林工业区路段的不按道行驶的交通违法行为;蓝色码为可缓期整改的隐患,如国道沿线周边村道等车辆、人员通行较少的位置。目前已赋红码74处、黄码24处、蓝码3处。二是“村镇区”分级归口。对分别赋“红黄蓝”码的隐患问题,逐一归口牵头整治主体,并借助道安平台,及时汇报、抄告相关单位。其中,蓝色码隐患归口属地村居,黄色码隐患归口属地镇道安办,红色码隐患归口区道安办。对较为复杂的隐患,由公安交警部门联合道路交通设施施工单位现场走访,详细收集了解属地村居、企业的具体需求,设计整改优化方案,明确整改期限,保障整改资金,督促相关部门加快施工进度,清单化、项目化、层级化推进隐患整改落实。三是“主客观”因情施策。结合隐患产生的主客观因素,综合采取规划调整、增设交通设施、引进新型交通设备、宣传教育等措施,有的放矢开展隐患治理。针对缺口设计不合理的客观原因,重新规划全线护栏开口位置,封闭国道中央护栏缺口13个,整合掉头口15处,施划彩色斑马线16处,设立简易红绿灯7个;针对沿线居民自行打开缺口的主观原因,在充分考虑居民出行需求上调整缺口,在6处斑马线上引进全市首个申请式红绿灯、支路哨兵系统等新型交通设备,增设82处斑马线语音提示器、LED发光标牌等交通设施,新增华亭高速口货车停车位25个、木兰大道货车停车位30个,根据辖区交通流量,将华亭园区莆田往仙游方向由三车道改为四车道,提高通行效率,并深入村居以案说法开展横穿事故警示教育,消除群众抵触心理,累计投入整治资金165万余元,从源头上治理风险隐患。
三、分层压责、精细管理,扣紧一条“责任链”。一是实行分段包片责任制度。各百米路段由属地村居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各类安全隐患进行常态化排查整治,落实上路劝导和宣传工作,镇道安办不定时进行巡逻和督导检查。属地交警中队民警结合路长制、勤务中队等级评定工作,对各百米路段隐患治理进行挂钩帮扶,定期联合排查所属包片段道路隐患、打击显见性违法,配合并指导包片村居交通劝导和宣传工作。二是实行晾晒通报制度。将道路交通隐患治理工作纳入镇道安办考核重要内容,对工作情况进行月度考核、季度评奖、年度表彰,将属地劝导员在岗履职情况与劝导补助挂钩,实时晾晒、定期通报,压实属地村居主体责任,驱动镇、村一级抓一级,确保责任落实落地落到位。交警大队不定期对民警分段包片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将督察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浓厚“比学赶超”氛围,促进责任落实。截至目前,共计通报18期,曝光未履职情形15起,提醒谈话19人次。三是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按照“逐日巡查一周、逐周巡查一月、逐月巡查一年”的频率,对已整改的隐患开展“回头看”,推动道路安全长治长效。特别是国道中央护栏经常被破坏、打开的路段,发动村居干部、劝导员共同巡查,建立“负面清单”,对纳入负面清单的隐患上调安全码等级,通报镇党委政府,由交警、镇干部联合对属地村居开展“上门家访、重点补课”。截至目前,国道沿线已有5处路段被列入负面清单,重点补课村居66次,有效推动“百米分析法”工作机制常态长效。通过猛药祛疴、靶向施治后,近半年交通亡人数环比减少3人,交通安全形势实现由乱转好。
(城厢区委改革办、莆田市公安局城厢分局交警大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