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秀屿区紧紧围绕省委“海上福建”建设部署要求,依托资源禀赋,系统谋划向海发展有效路径,科学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加快培育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持续激发海洋经济“蓝色引擎”新动能。2024年秀屿区南日镇入选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立项名单。今年上半年全区渔业总产量48.2575万吨,同比增长5.25%;测算渔业产值49.6295亿元,同比增长5.3%,均实现“双过半”。
一、科技兴海,激发耕海牧渔“新”动力。加强海洋产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型转变。一是发力“智慧渔场”。积极推进南日岛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引进超6万方集科研养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深海智能养殖装备“闽投秀屿1号”,垦区渔旅融合项目已安装固锚养殖网箱300口,推动海洋渔业产业实现从近海到深远海、从低端到高端、从粗放到精细转型的重要跨越。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成功投放首批1万尾大黄鱼鱼苗,打造“海上发电、海下养鱼”融合发展新模式,助力海洋牧场“海上粮仓”建设,推动海洋渔业以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式向蔚蓝深海挺进。二是攻坚“渔业芯片”。打造政企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平台,推动18家水产企业与台湾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16家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建立对虾生态养殖等科技合作项目30个,创成南日鲍、花蛤2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实施水产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共建全省首个三倍体牡蛎(生蚝)育苗及养殖科研基地,取得了三倍体牡蛎育苗突破,计划今年开始大规模养殖。深耕平海湾双壳贝类苗种繁育基地,育苗规模近4万平方米,目前出产的厚壳贻贝苗种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三是推动“数字下海”。推进海上5G网络建设,在南日岛建设4G逻辑站点数103个、5G逻辑站点数33个,移动5G综合覆盖率均超90%,绕岛5公里海域综合覆盖率达91.9%,为智慧海洋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网络数字底座。完善重点养殖区渔排监控系统,建成船舶动态管理、海上牧场电子围栏等4个平台系统,在海域牧场配套建设在线观测水文、水质、气象系统及水下视频系统,实现对南日岛海洋牧场示范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跟踪监测及海洋牧场运行维护的智能管理,推动海洋渔业智慧化、可视化管理。
二、产业强海,培育经略海洋“蓝”实力。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丰富的应用场景牵引带动海洋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一是项目招商双向发力。以项目引领产业集聚发展,今年全区列入省海洋经济行动重点项目25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为114.89亿元,列入市海洋经济年度重点项目41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49.56亿元。组织前往湛江、深圳、泉州等地招商考察,与7家国内食品产业龙头企业就推进项目落户秀屿鲍鱼科技产业园等事宜达成共识。与莆田市骆农夫食品有限公司、海和惠食品贸易有限公司、淼鑫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约海洋食品精深加工项目,投资金额6.6亿元,用于加工鲍鱼原料、罐头海产品预制菜等。二是水产加工精耕细作。培育壮大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推动水产养殖企业向海产品加工业发展,打造莆田市汇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莆田市海岛人家有限公司等1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全省首个鲍鱼科技产业园,成立全市首个海洋经济科创联盟,计划携手中国轻工联,规划全国首个鲍鱼预制菜基地,围绕南日鲍等“秀”字号特色产品,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形成集预制菜品研发、加工、销售、冷链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布局。三是渔旅融合多点开花。加快发展滨海旅游,建设南日岛文化创意园、蓝色滨海风光带,积极推介“福往福来”湄洲岛—南日岛海上游线路,配套科研、展示、养殖等基础设施,建成集鲍鱼文化、科普教育、研发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产学研中心。整合南日海岛休闲风情园、南日鲍鱼博物馆等资源,发展“渔家乐”“渔人码头”等休闲渔业项目,策划喂养鲍鱼、拉网拾贝、渔排垂钓等渔业体验活动,举办沙滩露营文化节、海鲜啤酒节等渔旅融合系列活动,激活“海鲜+美食节”“海鲜+打卡点”等业态。
三、生态护海,积蓄海洋发展“绿”动能。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一步呵护海洋良好生态。一是优化海上养殖布局。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将海域划分为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实施渔业结构调整,调整网箱渔排布局,降低养殖密度。布局深远海养殖,引进全国首座全潜升降式网箱,开展真鲷等鱼类养殖;新建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63口,年可增加鱼类产量1000多吨。开发1万多亩的南日岛东岱湾景观型生态休闲渔业项目,建设集大型藻类养殖、鲍筏式养殖、鱼类网箱养殖及体验型度假休闲于一体的新型海上养殖基地,促进渔业养殖提质增效。二是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推广陆上工厂化节能环保养殖模式,积极引进石斑鱼循环水育苗养殖技术、室内养殖池可控生态水产精养技术,安装循环水处理设备,推动养殖废水接近零排放。发展以鱼虾蟹贝多营养层级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对“鱼—贝—虾—蟹”进行混养,提升水产品质的同时,也实现了养殖池塘尾水“零排放”。积极探索鲍藻套养、底播仿野生鲍鱼养殖、可控生态水产精养等养殖模式,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三是挖掘渔业碳汇潜力。启动海洋牧场蓝碳开发机制与价值创新转化试点示范项目,对全区海洋贝藻类蓝碳全面展开基础评估,摸清海洋碳汇潜力。编制海水养殖碳汇核查认证流程申请相关标准,构建海水养殖碳汇核查登记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多途径探索蓝碳价值创新转化机制。加强海洋生态产品供给,扩大海藻和滤食性贝类等固碳品种养殖规模,全区牡蛎年产量约18万吨,海带年产量约20万吨,龙须菜年产量约17万吨。今年以来,已完成13笔碳汇交易,签约金额29.46万元。
(秀屿区委改革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