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秀屿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0多万人,其中流动党员3000多人,占全区党员总数的12%,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近年来,莆田市秀屿区针对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新要求,深入实践、主动作为,以巩固提升品牌为重点,推行“线上、线下”双线共促、“流出、流入”双向共管、“驻地、家乡”双地共建模式,不断提升流动党员归属感、获得感,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一、双向教育,强思想培好“根”
采取“线上、线下”双线共促模式,将行前教育、平时教育、返乡教育相融合,结合开展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提升流动党员政治素养。一是线上同步学。党员外出时,通过网络送学、就近参学、红色寄学等,及时制定配发学习材料,通过莆田企业家日、秀屿新闻网、秀屿组工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党务、政务、事务类信息,并分级分类组织开展主题党日、宣传宣讲、专题辅导等活动,打造云端课堂、“指尖”教室。二是线下联动学。流动党员外出前,开展党章党规党纪教育,督促及时主动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接受日常教育。返乡后,采取集中培训、座谈交流、现场观摩等,组织补课培训。依托驻外党组织,按照区域集中、行业相近原则,引导驻外党组织组建党建联盟,共学共建、共创共享。建立北京、上海、广东驻外流动党组织学习教育互助联盟,互相交流宣讲、联合组织活动,让学习教育更具活力。三是拓展载体学。不断创新学习模式,先后推出建设“红色书屋”、制定“主题党日套餐”、“红色资源(基地)”教育等自选动作,提升学习教育感染力。驻厦门流动党委在流动党员建筑工地、休息区创设“工间课堂”,利用工作之余、饭后休息时间,开展视频讲座、情景课堂、班前班后“一刻钟”学习活动,确保在外党员乡亲“不漏学”。
二、双向管理,强服务建好“家”
始终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摆在重要位置,聚焦管理难跟进问题,采取“流出、流入”双向共管模式,做实流动党员常态管理服务。一是优化联系服务。开展流动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通过定期入户走访、电话联系、党员互找等方式,全面掌握流动党员情况,建立流动党员台账。按照“1+N”模式,即1名支委成员联系N名流动党员,定期联系帮带,帮助流动党员了解支部活动、家乡发展等情况。完善挂钩联系制度,区领导利用外出招商、调研考察等时机,看望在外流动党员代表,镇村干部按包片、分组,经常性电话沟通、上门走访,帮助流动党员留守亲属解决就医、就学、就业问题,架起连心桥梁、系紧联系纽带。二是优化技能服务。立足重点企业、重要行业,设立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实践点,结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集中开展流动党员创业就业培训,及时为流动党员进行劳务信息、市场贸易、财务管理等技术培训,让流动党员“出去能务工,回乡能创业”。如上塘珠宝产业商会先后在珠宝城交易中心举办了三场直播创业培训和为期一个月的孵化指导,成功孵化30个抖音珠宝直播账号。三是优化关爱服务。将流动党员纳入网格化管理,全区规划422个网格数、1238个单元数,形成“党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党员联系户”三级管理体系。建立走访帮扶制度,定期上门了解流动党员留守亲属需求,使流动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安心在外工作。利用春节、中秋等节点,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召开流动党员专题座谈会、党员大会等,用真情服务温暖在外的流动党员,增强返乡发展的归属感。
三、双向作为,强担当履好“责”
积极搭建履职平台,采取“驻地、家乡”双地共建模式,鼓励流动党员反哺家乡,在公益事业、奖教助学、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担当作为。一是支持公益事业。开展“回报家乡”专项行动,引导流动党员企业家、能人支持家乡兴办社会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笏石镇苏塘村流动党员带头捐款,筹集资金近千万元建成苏塘小学教学楼、涵港大道连心天桥、幸福院、口袋公园等一批公共设施。鼓励参与奖教助学,助力家乡教育事业,月塘镇流动党员黄文盛发起并筹集北大附中教育基金1200万元;埭头镇流动党员陈文豹带动厦门市莆田商会持续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累计资助困难学子600多人。二是融入基层治理。引导“智力回流”,将素质高、能力强、有威望的流动党员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40多名流动党员在2021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进入“两委”班子,其中吴建章、林建喜等3人当选党支部书记。鼓励有威望的流动党员充当矛盾纠纷调解员,仅去年矛盾纠纷化解攻坚行动期间,流动党员参与的就有30多件。在春节、中秋等流动党员返乡时节,组织开展茶话会、议事会,听取意见建议,共谋家乡发展,埭头镇武盛村推行乡贤、流动党员调解“村民议事厅”做法,助推“跨村联建”,富有实效。三是助力文化振兴。推行“搭台+唱戏”模式,通过民资带动全民共建家园,东庄镇厝头村流动党员企业家捐资建设“幸福壹号”党群服务站,为全村50多名老人提供文化娱乐、免费午餐、健身活动、日间照料等服务。东庄村流动党员林金队腾出1幢750㎡的民房,投资200万元建立公益性乡村图书馆,无偿向周边中小学、幼儿园以及临港、石门澳园区企业开放,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同时,赋能乡村振兴。四是推动产业发展。推行“乡贤回归、民资回乡”工程,引导流动党员回乡创建农村创业致富示范基地,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近年来共引进亿泰塑胶、顾佳家居、国林木业、栢合冷链物流等项目16个,总投资30多亿元;东庄镇签约成立“马厂村乡村振兴试验农场”;莆田健康产业总会党工委监事杨文秀带动流动党员筹资300多万元建设石码田园综合体,累计投资金额约3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