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来,涵江区以破解农村建房审批难、监管难、两违频发问题为着力点,开发建设涵江区农村建房审批监管服务平台。平台集房屋审批、建房监管、“两违”举报等功能为一体,设立村庄规划、建房示范、危房排查、建房审批、工匠培训、建房监管、两违举报、资产银行、产业发展、时讯信息等10个板块,创新建房审批线上办、建房监管全监督、建房工匠专业化等模式,以数字化手段破解农村建房无规划、审批难、监管难等难题,实现农村建房一网办理、一体调度、全程监督。
一、精准服务,乡村规划全方位提升
一是发布村庄规划。利用平台将村庄规划上“云”,通过数据共享破解资料收集整理难题,技术赋能提升群众参与度,确保村庄规划可回溯、可查询,群众通过平台可查询村庄规划,自行了解用地建房是否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要求。已入库56个村庄规划数据已全部上传平台。二是推动规范建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强化农村建房风貌管控,在平台上发布区域房屋建筑立面图集,公告建房风貌管控要求,解决“有新房没新村”难题。平台上为群众免费提供4套符合乡村特色的自建房户型设计图纸,为降低群众建房成本,打造具有莆仙特色的乡村建筑风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加大危房排查。对辖区内自建房进行全面摸底,已排查的58户危房全部按照“一户一策”要求建立库危房台账和档案,通过平台可查看自建房的房屋结构、改造情况、房屋安全鉴定情况,动态更新危房排查情况,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开辟危房户绿色通道,优先审批危房群众建房申请。
二、全程监督,建房监管全链条提速
一是实现建房公平审批。通过平台将建房审批从线下申请转变为线上申请,群众通过“建房审批”板块即可申请,各项办理进度均在小程序上实时更新,公开显示各部门的审批意见、流程进度,“足不出户”可完成申报审批全流程,让审批过程便捷高效、公开透明;通过过程再造、事项整合、数据共享,推动各个环节从“线下办”到“网上办”,变“分散审”为“并联批”,以“数据多跑路”助推“群众少跑腿”。平台运行以来,实现纪委部门后台实时跟进监督,通过申请、受理、审查、监管“一条龙”线上服务,让镇村“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问题发生。截2月份,平台共审批建房303宗,同比增长55%;以前几年都无法完成的建房审批现在审批办理时限缩短到50个工作日以内。二是破解建房监管难题。平台实行线上监管与线下巡查相结合模式,线上由属地政府在新建房屋周边安装监控,镇村干部每天通过监控视频巡查,实时监督、掌握建房情况,并聘请专业第三方农村建房监理,开设监理日志窗口,落实重点环节监管;线下则根据建设进度,要求重要节点实行镇村干部“四到场”,即审批放样到场、圈梁建成到场、一层建成到场、竣工封顶到场,以“科技+制度”构筑全方位、立体式建房监管格局,最大程度避免“两违”和安全问题发生。三是强化“两违”管控治理。平台设置“两违举报”板块,群众可以在“两违举报”板块对发现的“两违”照片、信息进行随时举报,乡镇将根据后台收到群众举报信息开展情况核实,对属实情况第一时间督促整改,群众可通过“已整改”板块跟踪核实、执法、整改等情况,实现举报、核实、整治三环闭合机制。
三、加强应用,平台效应全领域延伸
一是创建资产银行。通过全覆盖摸底调查,建立村级闲置资产项目台账,引导群众通过平台将闲置住房、闲置农业用地、闲置宅地等资源进行发布、租赁和多元化运营,有效拓宽闲置资产信息对接渠道,促进信息集聚,让农村“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活水”,实现农村产权收益最大化和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创建工匠名录。创建镇域农村工匠数据库,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库内工匠均通过住建部门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组织相关业务培训,让农村建筑工匠从“土生土长”农村师傅转变为“规范管理”建筑工匠。开通工匠星级评价功能,由群众对工匠从业情况等进行评价,严选出口碑好、专业强、技术硬、水平高的安全工匠。三是创建时讯信息。平台发布建房方面政策文件以及汇总与“三农”相关的各项惠民政策,如种粮补贴、银行融资贷款、旧村复垦补助等政策。农户可在小程序上查看了解相关政策,及时申请相关农业补助、调整农业生成活动,促进惠农政策落地落实,切实发挥政策便民惠民作用。(莆田市农业农村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