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溪发源于仙游县西苑乡,是福建省“五江一溪”之一,也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仙游境内干流全长65公里(占全长105公里的61.9%)、流域面积1075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1732平方公里的62.1%)。2021年3月,“实施木兰溪综合治理”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保护母亲河,我们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近年来,仙游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理木兰溪“化害为利,造福人民”的嘱托,持续深化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以开展“五水共治”为抓手,创新推广“政府主导、乡镇主责、村居主体、群众参与、规范运行”的一体化推进机制,实现农村治污“九大转变”。
一、强设计、重实地,开好因地制宜“新药方”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核心是因地制宜,既需要从整体上掌握村庄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污水特点,也需要充分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想法和需求。一是技术方案由“单一破路进大管网”转变为“因地制宜”。根据我县农村区域条件、污水产生规模、排水方式,锚定“纳厂、集中、分散”三条污水治理技术路线开展,不搞技术模式的生搬硬套,由前期专班提前介入,对乡镇及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分区域、分类型确定技术路线:路线一,仙游城区污水处理厂和第二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村庄采取划片区、分单元收集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路线二,村庄附近没有污水主干管的,采用重力流或加压形式输送至附近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路线三,对边缘山区零散村落集中收集后利用生态氧化池处理后,进林间田地消纳。二是工程设计由“只有设计单位”转变为“镇村参与、现场徒步、科学设计”。按照“一镇一方案,一村一设计”的原则,以设计人员为主,镇村干部配合,设计单位先绘制出污水管线总体走向图,再由镇政府组织召开管线走向讨论会,明确设施用地类型、管线走向、设计图纸方案等,最后由各乡镇、村居负责人到现场精准将图纸上位置“搬”到实地进行放样定位,确保设计符合实际情况,既接地气又方便施工。三是群众观念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通过入户宣传、发放单页、微信群等“线上+线下”双结合的方式宣传农村污水治理的重要意义和政策举措,号召群众理解支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升群众对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整体认识。同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群众现场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细化确定总体路线设计方案,共同监督推动工程建设,让群众实实在在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
二、建机制、夯基础,打出项目建设“组合拳”
组建工作专班,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各方责任,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项目建设有力有序、高效推进。一是建设主体由“企业”转变为“村居”。村居重点承担起农村治污建设的主体作用,切实发挥组织协调和引导作用,积极引导乡贤、热心村民加入建设队伍,收集社情民意、开展政策宣传引导,解决村民之间、村企之间的矛盾纠纷,推动项目有序建设。二是建设模式由“PPP模式”转变为“包工不包料”。通过材料甲供即“包工不包料”方式,由乡镇作为业主针对施工工程量进行公开招标,严格按照管材甲供管理流程,设置专门仓库,指定专职管理人员,做好管材申报及出入库登记造册,并按批次抽样送检,在保障管材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上降低了采购成本。三是工程监管由“单一监理”转变为“专业监理+民间监理”。采用“专业+民间”监理的多元管理新模式,巧用、善用村老协会等德高望重的当地乡贤,聘请辖区内“敢说、敢讲、敢督”、有专业基础的群众作为民间监理,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既确保工程质量,又让群众亲眼看到,放心满意。
三、搭平台、共维护,解决治污最后“一公里”
坚持以用为本、建管并重,在规划设计阶段统筹考虑治理模式、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创新搭建收集监管、清运监管、安全监管于一体的“智慧平台”,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护长效机制,全力保障工程治理成效。一是运维模式由“第三方管理”转变为“国企运维”。属地乡镇成立或利用现有国有企业作为辖区内运维主体,按照“建成一片、运维一片”方式,运行维护属地乡镇污水干管、支管、接户管、污水处理站、污泥处置等,实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过程闭环管护。二是运维费用由“政府全部买单”转变为“使用者适当付费”。设施运维费用由各级合理分担,采取“使用者付费”原则,征收污水处理费,激发群众责任意识,共同参与到设施维护中,实现农村污水收集工程共建共享共同维护。二是解决群众纠纷由“事后调解”转变为“现场协调”。在工程建设和运维等阶段,搭建乡贤、村委等有影响力人员的沟通平台,发挥“领头雁”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关注群众的呼声与诉求,以群众满意为工作出发点,切实把矛盾化解在一线、让问题解决在现场。
(仙游县委改革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