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湄洲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打造乡村生态振兴海岛样板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时间:2023-08-16 08:44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湄洲岛是妈祖文化发祥地,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对台交流和“海丝”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98年、2000年习近平同志专程带队两次登上湄洲岛调研,与海岛干部共同植树,并强调“妈祖文化要弘扬好”,要“把湄洲岛建设成生态岛”。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为湄洲岛擘画了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这成为湄洲岛华丽嬗变的肇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市委主要领导要“保护好湄洲岛”。多年来,湄洲岛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于发展全过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湄洲岛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湄洲岛生态环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礁综合保护,努力不让一棵树木被伐、不让一粒沙子流失、不让一滴污水乱排、不让一片垃圾错置,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实现了山更好、水更清、林更优、田更洁、天更蓝、海更净、业更兴、村更美的建设目标。

  近年来,湄洲岛充分利用丰富的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优势,结合水美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全岛创建“绿盈乡村,”打造“一村一品一景一街”,发挥宫下村,港楼村、后巷村的示范带头作用,全力提升村落环境,优化旅游服务功能,将旅游环境、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了宫下朝宫街、后巷宝澜路、莲池滨海路、高朱梅花路等家庭民宿示范街,实现村美、民富。如今的湄洲岛,一半森林一半海,一岛绿景一屿金。全岛绿化覆盖率达60.66%;海域水质达Ⅱ类;11个行政村“绿盈乡村”“绿满城乡·花样湄洲”全覆盖,全年空气优良率近100%,各项指标均居省市前列。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实施终期评估获“优秀”等次,并作为福建省唯一一个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上报水利部、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六部委备案;自然资源部授予湄洲岛全国首批“和美海岛”称号,积极争创国家林业“碳中和”试点。

  一是实现农村污水收集全覆盖全岛生活污水“内循环、零直排”全岛累计铺设污水收集主、次干管160公里,实现11个行政村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全岛三格化粪池应接尽接,累计纳管9628户,纳管率达100%,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岛1个污水处理厂、1个小型污水处理站、2个污水提升泵站、6座一体化污水提升泵井全天候不间断运转,实现污水“全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符合城镇一级A标准,实现尾水排放“全达标”;建成有效容积约6300m³的污水处理厂尾水蓄水池塘,实现水资源合理“全利用”。同时,湄洲岛根据常住人口和游客数量的增长预测,实施污水处理厂技改工程,将污水日处理量从5千吨提升到1万吨,在提升大供水能力同时,不断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拓展再生水利用领域,如推行再生水对于市政杂用水的全覆盖,包括人员密集场所(如游客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区、医院、学校、酒店)公共卫生间冲厕用水,道路冲洗用水等,合理配置再生水利用量。

  二是全岛垃圾“收集分类、日产日清”海漂垃圾清理“全覆盖、无死角”。“上游”干湿两分,服务关口前移。投入资金63万元为全岛1万户村民统一配置40L干、湿垃圾分类桶,并配备72辆垃圾分类收集车及72名分类收集员,通过“划片上门收集、定时段收运、定点二次分拣”的方式将服务关口前移。“中游”统筹收运,精准闭环管理。合理规划建设31个转运点(其中20个垃圾分类亭),按照“专色专运”要求配置15辆四色清运车,同时针对岛上民宿、酒店和餐饮业增设3条餐厨垃圾收运路线,通过分类运输,全岛构建“四色分类,五色收运”的转运模式,形成收运体系有效闭环。“下游”完善末端,资源回收利用。全岛生活垃圾统一压缩转运岛外圣元垃圾焚烧发电厂无害化处理;建成全省首家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实现餐厨垃圾定时定点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可回收垃圾依托岛上5家按规范要求建设的废品回收点进行回收;建立有害垃圾暂存点,采取“集中暂存、统一外运”的方式做好有害垃圾的末端处置,实现“下游”精准处置。海漂垃圾清理“全覆盖、无死角”。平均每年投入158万元,委托第三方组建海漂垃圾清理专业队伍,实施以人工为主、机械为辅的保洁作业方式,对全岛25个湾滩实行分级精准管理,实行定人定岗和巡回保洁制度,海上垃圾上岸后统一运往湄洲岛垃圾压缩站压缩外运进行资源化利用。

  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塑造全国海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示范样板2020年4月,湄洲岛成功入选全国首批55个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名单。三年来,湄洲岛坚持以全岛为单元,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因河施策,形成 “一轴、一心、三环、五脉”总体布置,全域治理,从而净化湖石淉水质,保护淡水资源,打造安全、生态、美丽、人文的海岛农村水系,让其成为群众满意的幸福河,助力乡村振兴。其中,“一轴”即以贯穿全岛南北的生态补水管线为轴,充分利用污水厂中水为全岛15处河湖进行补水,年可循环利用中水约150万吨,占全年居民和企业用水总量的65%;“一心”即以湖石淉为中心,净水为核心,通过人工湿地、水下森林等措施,将水质提升至Ⅳ类水标准,水体清澈见底;“三环”即通过新增水泵、回水管道等措施,增加水动力,构筑区域水循环,让中水和雨水在流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净化;“五脉”即将26条河和23个池塘集中连片推进,分为宝澜街、湖石淉、黄金沙滩、祖庙文旅、城镇宜居五条水脉,主要采取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防污控污、景观人文等措施,综合整治河道总长度15.11公里。

  是梯次推进“绿盈乡村”建设,实现全岛“绿盈乡村”全覆盖。组织生态振兴专项小组成员单位积极开展实地走访村庄工作,深入基层开展指导服务,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作为重点,参照修订版绿盈乡村建设指标对村庄进行“体检”,完成全岛11个村庄的走访工作并形成一村一报告,同时将调研的村庄信息录入生态云平台,夯实绿盈乡村建设工作基础。截至目前,全岛“绿盈乡村”累计占比达100%;其中,高级版2个,中级版3个,初级版6个。同时,湄洲镇经省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小组成员单位联合审查,确认为首批“绿盈乡镇”。

  是坚持低碳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碳中和”试点建设。坚持绿色发展。主动请求立法,推动《莆田市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施行;杜绝污染企业及高能耗项目落地,积极引入平台经济新业态,着重发展民宿、餐饮、文创、滨海休闲运动等旅游产业,目前全岛第三产业在全区GDP中占比达60%左右;稳步开展全国首个“北斗应用示范岛”建设,扎实推进海岛电气化和“碳中和”试点,完成全国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双碳规划、全国首个海岛全域森林碳汇计量与潜力评估,湄洲岛《贡献智慧能源 创新污染防治》典型案例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向全球发布了湄洲岛绿色低碳成果。倡导绿色生活。分阶段推进燃油车禁止入岛及汰换工程,在全岛公交电动化基础上实现“一公里”绿色出行圈,截至目前共投放1758辆自行车,投用全省首批300辆“北斗三号”共享电单车,实现全岛公共出行电动化、清洁化;建成19个光伏发电项目,清洁能源占比稳步上升,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岛初步成型;建成了全省首家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探索建立独有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湄洲模式”。

  从自然环境恶劣,到处沙尘飞扬,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的旧状,到如今翠绿满山坡,鸥鸟翔碧波的葱郁景象,湄洲岛海岛生态样板逐步成型,可为其他自然生态脆弱的海岛建设提供以下参考。

  一是综合型水资源利用。海岛缺水是个普遍的问题,湄洲岛从缺水到水资源相对盈裕,是从综合智慧治水入手。加强节水载体精细化建设、搭建节水型社会信息化平台、强化节水宣传,全面建设节水型城镇。从治理水体、绿化岸线,到中水回用、智慧节水,因地制宜,探索省内各海岛水生态保护适用方式,以点滴努力呵护清水碧波。同时,做好水在海岛上的内循环、河内自净,最大限度减少污水排放带来的负面影响,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以缓解海岛水资源紧缺,增加海岛用水裕度,促成更大的生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低碳型生产生活。湄洲岛生态友好的形成是立足于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的绿色方式转变开始的,推动海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道路,充分利用好海岛太阳能充足优势,布局海岛光伏发电,提高全省范围内海岛清洁能源使用占比;坚定在交通、渔业、农村、生活消费等领域推广电气化改造运用,公共交通以电动、氢能源等绿色能源公交替代传统燃油车;根据自然的禀赋积极拓展海洋文化、做大做强岛际环游、海岛休闲、海洋节会、水上运动、海洋美食、渔港风情等特色产业。让“绿色”成为湄洲经济社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从而推动海岛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三是系统型规划保护。生态文明是个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毕其功于一役,轻虑浅谋于一面,都是脆弱的不可持续的。湄洲岛生态保护是立体全景多层次的。从规划保护、文化资源保护、海域保护、海岛景观保护,到建筑风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不留死角、不留遗憾。同时努力加强海岛生态环境监测,实施海岛绿化工程,推进荒坡、荒岛、荒山治理和护绿,打赢植被保卫战;严格对控油烟排放、控露天燃烧、控烟花爆竹、控扬尘污染,打赢海岛蓝天保卫战;强化垃圾收集处理、强化医疗废物处置、强化液体渗漏处理,打赢净土保卫战;大力修复海岸生态、规范海域养殖、打击非法采砂、清理海飘垃圾,打赢碧海保卫战。

  (市农业农村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