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 ——荔城区积极探索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来源:荔城区委改革办 时间:2023-07-17 10:16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创举,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求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荔城区以挖掘利用本地资源为基点,培育工作品牌、坚持公益文化惠民、聚焦重要节点、传承保护非遗、创作文艺精品,深入基层,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精神文化需要。

      一培育特色品牌扩大覆盖广度

  艺术普及工作中,荔城区结合地方特色,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培育特色品牌,扩大艺术普及覆盖面,提升艺术素养。一是坚持举办“放歌荔城”激情广场巡回演出,常态化为父老乡亲送文化下乡。运用器乐、歌舞、三句半、相声、莆仙小戏、赞句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先后组织策划“中国梦·劳动美” 荔城区迎“五一”国际劳动节文艺演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激情广场惠民下乡演出、喜迎二十大“唱响莆城”2022年荔城区街头文化艺术达人秀活动、现代公民道德小戏巡回演出等30多场,每年深入荔城区6个镇街12个村居,积极营造文化氛围,促进乡风文明,受惠群众达万人,深受基层群众的欢迎。二是搭建百姓大舞台”,吸引文艺人才集聚。先后在正荣时代广场、天九湾、绶溪公园等地,搭建“红歌大家唱”、“欢乐星期天”平台,投入投影仪、音响等设备,每周组织合唱、小戏、舞蹈和曲艺等文艺团队,由他们引导、带动群众一起唱红歌,参与到周末娱乐活动中,加强互动交流,为社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现真我风采的平台。三是擦亮志愿底色,精准帮扶,助力乡村振兴。荔城区发展壮大学雷锋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响应福建省艺术馆提出的“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倡议,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文化志愿者先后在黄石华东小学、惠下小学、北高东乡小学、新溪小学等艺术扶贫点,开设笛子、书法、音乐、美术、朗诵和少儿十音等课程,为外来工子女、留守儿童等提供免费、定期的艺术专业指导,年均辅导、培训少年十音队180人次,美术、书法等200多人次,赠送十音乐器、书包、油画棒等物品,价值20000多元等,联合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花开立夏,共享暖阳”第32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关爱特殊人群艺术普及。

     二、对接群众需求,凸显服务温度。

  荔城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需求什么,就重点关注什么,积极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待,以对接群众需求做为艺术普及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凸显服务群众的温度。一是立足阵地,提供艺术专业指导。荔城区文化馆(站)各门类艺术功能设置齐全,建有系统、完整的培训、辅导体系。近两年来,有针对性的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培训,计举办十音八乐、声乐、合唱、舞蹈、美术、摄影以及少儿国画、书法、传统手工制作等免费培训100多期,培养文化艺术骨干人才2000多人,受惠学生和群众达近10000人次。免费为6个镇街300多个莆仙小戏、十音八乐、广场舞、腰鼓队等业余文艺团体提供长期的骨干培训与辅导;辅导组织的农民群众传统节庆文艺踩街活动和广场艺术表演活动20多场,参加活动的群众多达10多万人次以上。二是线上推广,数字化服务初显成效。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线上免费培训报名通道、音视频服务,提高艺术活动的社会知晓率,为群众参与群文活动提供便利性。疫情期间,把文化主阵地转至线上平台,运用图文、音视频等多种艺术形式,推送战疫作品展览、“荔城非遗知多少”非遗线上展览等内容近20篇,做好线上平台文化提供,向社会传递大爱,增强信心、温暖人心。三是多级联动,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以荔城区文化馆为总馆,6个乡(镇)、街文化站为分馆,所属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在总馆的指导下,6个分馆先后举办手机摄影免费、健康养生等讲座15场次;剪纸、玉绳编织、草编、面塑、中国结等手工制作培训30多场次,受益群众5000多人次;指导举办文艺演出近30场,十音八乐比赛、广场舞比赛、合唱比赛等6场,受益群众达数万人以上。

   三、聚焦重要节点,增加全民热度。

  荔城区围绕本土大型活动契机、紧抓传统节日重大时间节点、结合社会热点事件策划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以此聚民心、兴文化、展形象,增加全民艺术参与热度。一是与重大活动结合。参与协助2023年新年莆阳开春开河开村开街活动,举办书画展、国学讲堂、神农祭祀等活动引爆全城;策划虎年“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游春民俗活动”,展示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新变化、新风貌;在第十五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策划“观展会 赏非遗”活动,参与人次10多万人次;组织策划“妈祖爱 元宵长”尾暝灯及莆阳宋城庙会,3天共吸引人流量20多万人次;导演“禅武南少林”大型情景剧在南少林、会展中心等地演出,观看人数高达10多万人次。二是与重大节日节点结合。每年常态化开展庆元宵灯谜、新春移风易俗文艺演出、平安荔城中秋晚会、春节义务书写春联等活动,受益群众达数万人次。近两年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重大历史节点。举办“忆党史 感党恩”农民画作品图片展、“红色传承忆党史•巧手剪纸庆百年”荔城区民间剪纸作品展,举办“百载风流开盛景 一城翰墨抒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线上展等,观展群众达万人次。三是与社会热点结合。在古谯楼广场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工艺美术城组织街头艺人表演,开展音乐为主的街头演出,成为城市新的风景线。活动盛况还进行线上传播,演出话题在抖音等平台获得广泛传播。

     四、非遗传承保护,展现文化厚度。

  荔城区积极挖掘、抢救、整理民间艺术遗产,加大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宣传推广力度,并从城区发展定位和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出发,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引领时代风尚,展现文化厚度。一是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加强传承实践能力建设。先后建立黄石民间艺术基地、西天尾民间绘画基地、文化馆少儿艺术基地、文峰宫妈祖文化研究基地、瑞云祖庙戏神习俗基地等。目前,我们建有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传习所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则有《惠洋十音》、《莆田九鲤灯舞》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澄瀛高跷》《兴化米粉》《砂花技艺》等省级项目16个、市级非遗项目69个,区级非遗项目73个。二是加大宣传展示力度,推动传统文化交流传播。先后组织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进农村进社区,开展“返乡大学生体验莆仙传统灯笼手作”、“非遗闹新春”、“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邻里守望 情暖荔城”传统文化进社区、“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进校园、“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非遗课堂夏令营等活动30多场,还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游春会、第十五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中国(莆田)国际黄金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中让非遗+旅游+生活深度融合,通过现场展演、作品展示和动手体验等方式,普及非遗知识,弘扬传统文化。

  五、砥砺精品创作,引领文艺高度。

  荔城区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宗旨,发挥艺术人才优势,在音乐、舞蹈、美术、曲艺、书法、摄影等各个领域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在省、市各级艺术评选中取得瞩目成绩,成果丰硕。一是定期举办书画笔会。先后邀请数十位省市知名书画家举办新春笔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等大型笔会,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创作出一批优秀成果,既盘活了荔城区书画资源,又对书画创作、人才培养方向等进行了探索。二是组织排练、报送优秀作品参赛。依托展览、赛事、作品征集等契机,组织创作,推荐优秀作品参赛。组织创作书画作品、泥塑作品、石雕等参加省、市抗疫作品展;排练莆仙现代小戏《婆媳风波》、《人民公仆》等6个,俚歌梆鼓《荔城民俗传承好》、《青春喜迎新时代》等 4个,广场舞《军歌嘹亮》、《壶兰戏韵》等5个,曲艺《陈国柱谯楼脱险记》、《摇钱树·看戏》,声乐《阿公》,器乐合奏《文峰妈祖元宵乐》等参加省、市曲艺节、广场舞、十音八乐、民谣等比赛及艺术扶贫征文,其中《陈国柱谯楼脱险记》、《摇钱树·看戏》分别获福建省曲艺丹桂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三是汇编文化类教材书籍。编印《壶兰清风》《荔城颂》等谜语选萃和《非遗课材》,赠送各镇街村居和学校,推动群众文艺创作、学术交流的繁荣与发展。

      六、特色产业优势彰显,文旅融合势头喜人

  我区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挥民间文化资源深厚积淀,不断壮大金银珠宝加工等工艺美术产业优势。一是发挥“两城”作用。发挥莆田工艺美术城、北高黄金珠宝特色小镇等龙头带动作用,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集合金银珠宝、木雕、石雕等传统工艺、人才技术、资源及品牌优势,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中的规模效应,做大做强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集群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二是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和扶持我区优秀文化企业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全区文化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以莆田工艺美术城为中心,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莆田工艺美术城占地460亩,总投资6.248亿元,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由展示中心、金银珠宝区、木雕区、玉雕区、石雕区、阳光艺博馆、正大精品城及公共配套区组成。现入驻900家企业(含租赁户),城内各类从业人员达到2万多人。工艺城先后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诚信示范市场”、“中国珠宝玉石首饰产业特色基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具特色十大园区”、“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福建省版权产业基地”、“福建省流通龙头市场”、“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福建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等荣誉称号,已成为莆田市的一张新名片、文化旅游的新景点。工艺城市场内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牌效应逐渐凸现,已成为工艺美术行业集聚人气、商家、资金、信息、技术的重要平台,有力带动了莆田乃至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三是坚持文化开发和保护并重。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发展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以莆田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充分挖掘兴化府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各方力量对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利用和推介,打造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经商购物的古城新貌。近两年借助各方力量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组织策划了2023年“莆阳开春”、“寻味两岸、遇鉴非遗”系列活动、虎年游春民俗活动、古街国庆嘉年华等多场大型活动,活动通过“非遗集市+非遗项目展演+动态展演”的形式,展示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新变化、新风貌,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数十万名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推动全区五一期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双创新高,助力莆田跃居2022年国庆十大“本地游新锐目的地”第二名城市。

  (荔城区委改革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