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荔城区探索推进县域改革“三三一”改革工作法,激发城市青春力

来源:荔城区委改革办 时间:2023-06-30 09:51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荔城区严格按照“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的决策部署,锚定目标任务,聚力提升“三力一度两保障”工作目标,围绕“六个化”主攻方向,强化三大举措,形成“三三一”改革工作法,即(三个“三一”,提升三力一度),不断增强改革的向心力和推动力,扎实推动改革成势见效,全面巩固提升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为打造“强产兴城 幸福荔城”凝聚起强大的青春力量。

一、合聚三方力量,打通一个链条,涵养城市“蓄力池”

荔城团区委以改革为契机,有效凝聚党政、共青团、社会三方力量,打通“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不断增强团组织的组织力和引领力,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强大支持和环境保障,为城市发展扩圈蓄能,培育后才。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在“带”字上下功夫。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按照“党政挂帅、部门协同、一体推进、责任落实”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党政支持,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区委、区政府三位分管领导任副组长、27个区直单位一把手任成员的改革领导小组,将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纳入区深化改革2023年工作要点。常委会研究审议通过《荔城区推进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细化明确4大领域、22项改革任务清单,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建立党建带团(队)建“四个纳入”机制,通过常委会、青年工作联席会、党建述职评议、党委巡察、教育督导等途径,增强党建带团建实效。大幅增加团的工作和活动经费保障,财政预算按照辖区内14至35周岁常住青年人口每人每年1元标准保障青少年工作,并单列少先队工作预算,共较改革前增加经费45.2万元,增长251%,在全区鲜明传递高度重视关心青年工作的信号,发出了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的“冲锋令”和“最强音”。

二是选优配好队伍,在“强”字上出实招。团的骨干队伍是改革的主要推力,荔城区以专兼挂结合、社会化选才、项目化用人方式配齐配强区、镇街村居三级团的工作力量。在区级机关层面,配齐6名专职团干部,并社会化招募聘请青少年事务社工2名,建立青年就业见习基地1个,聘请毕业未就业见习生2名,人员力量较改革前增加42.85%;镇街、村居层面,以校地合作共建的方式,实施“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返家乡”等项目,选拔20名优秀大学生担任乡镇团委副书记和团支书助理。同时,深化“一站两联”机制,96名团代表进驻“联络站”,直接联系团员青年、团支部,推进工作运行扁平化。注重在项目一线、直属团组织、新兴领域、青年志愿者等群体中发现优秀青年,成立了荔城区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将青年领袖、青年能人等充实到团的工作骨干队伍。

三是增扩社会圈能,在“聚”字上做文章。荔城团区委始终坚持找到青年、吸引青年、服务青年,根据城市青年“原子化”“离子化”聚集特点,以“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的工作目标,建立起“基本盘+多重组织”的团组织体系,矩阵式推进团的工作有效覆盖。目前,在“两新”组织和新兴领域新建了130家非公企业团支部,社会领域团支部30,符合建团条件的规模以上企业建团率达93.75%。结合共青团城市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增扩城市青年集合圈子,依托青年之家、青春驿站、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实体阵地场所,联系青年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新兴青年等力量,打造共青团引领各类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阵地,切实延伸共青团工作“手臂”。

四是聚力党团队衔接,在“育”字上求实效。立足为党育人根本,深化团教协作,搭建党团队全链条培育衔接机制。强化组织领导,由区委分管领导担任区少工委名誉主任,区政府分管领导联系少先队工作;建立教育团工委,将教育团工委书记纳入团区委班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各级团(队)开展学习二十大主题团(队)日活动、团(队)课,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青少年中入耳入脑入心。结合纪念建团百年系列活动,与新疆玛纳斯县团委开展“红领巾同系山海情,共青团启航青春路”两地三校“云端”离队入团仪式。开展好校内、校外两个课堂,用好用足各类党团队教育资源,拓展校外少先队建设,在学校少工委100%建立的基础上,全市率先在校外活动场所成立少工委——张镇村少工委和社区青少年宫少工委,并建立红领巾校外实践基地6个。

二、搭建三个平台,守好一个阵地,织密城市“服务网”

荔城团区委牢牢把握青年需求,通过“社会化筹措、项目化打造、联动化服务、网络化召集”,全力打造“一街一宫一家”三大主题平台,构建青年学习、交友、创业、志愿服务的“青空间”,点面铺开城市“服务网”,助力服务青少年“最后一公里”。

一是打造魅力兴化府青春街区。荔城团区委积极捕捉青年气息,探脉青年心灵,以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引入专业社工,建立兴化府“青春驿站”,通过社会化、市场化、项目化的手段,把街区打造成城市青年的“会客厅“聚集地”,不断增强街区的传统文化传承氛围和青春时代感。青春驿站主要以“兴化府韵·青荔亮”品牌为主线,围绕街区非遗传承、文旅宣传、青年创业就业、主题活动月等服务模块,积极联系吸纳周边青年社团和文创商家,共同开发策划街区研学项目、活动品牌和文创产品等。目前,已联动莆田高校、市音乐家协会、莆作工艺馆等多家单位和社会组织,在街区建立了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古街青年音乐营地、莆仙方言传习社等青年阵营,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研学、街头青春音乐会、红领巾公益讲解等多项特色服务,并积极招募青年志愿者开展街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助力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拍摄、馆所公益讲解、旅游季秩序维护等,让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成为青年文化交流、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的新阵地。

二是打造“家门口”的青少年宫。在全市首创提出“家门口”的青少年宫概念,联合本地“白名单”优质培训机构文教集团开展团企共建,整合利用企业现有的校外素质类教育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及教学资源,就地转化为“荔城区社区青少年宫”,引领社区教育品牌IP。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多样性、创新性”的办宫特点,从“校外培训、课外实践、社区服务”三个维度入手,广大青少年儿童“家门口”就能充分享有优质的校外教育服务,解决孩子放学“无人看管”、假期“看护难”问题。同时,常态化开展公益科普课、公益研学、艺术进社区等系列活动打通联系服务社区青少年儿童“最后一公里”。截止目前共举办课外实践活动、社区公益活动100余场次,课外培训班招生3130经验做法《中国共青团》杂志刊登

三是打造活力“青年之家”。“青年之家”作为联系青年的门店、凝聚青年的枢纽、服务青年的家园,采取“典型引路、逐步推广”的方式,在全区6个镇街全覆盖建立“青年之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新增打造拱辰社区“青年之家”,主要依托社区党建邻里中心,采取“五社联动”运行机制,按照青年个性化需求,分众化制定服务项目。目前,拱辰社区“青年之家”通过团干部、社工、志愿者等,积极联系社区周边商业、社团资源,成立多个青年联盟、俱乐部、实践团、成长营,打造了“韶华圆桌会”“青创营”“青春合伙人”特色服务品牌,在社区治理中不断融入青春力量。全区7个“青年之家”已累计开展创城志愿服务、读书会、青年创业交流等活动50场,累计参加达600人次。

四是搭建青年交流阵地。强化区域统筹动员机制,搭建塔群式“联系网”,五分钟“通信圈”,穿透式、高效化联系青年群体。网络端上,利用微信、QQ建立“团区委-直属团组织-团支部”三级垂直管理群,团组织末端建支部团员群,团干部、团代表入网格,依托村居四级网格微信群,直抵“单元青年”。共建立各大网络青年社群、服务群、志愿群40个,直接联系青年人数达3000余人,间接覆盖青年上万人。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依托“荔城青年”微信公众号,吸引青年粉丝17855人,发布回应青年诉求、政策解答、服务活动类等推文1640篇,被各级媒体刊发报道20余篇次。开展网上思政课、红领巾公益课堂、青年创业就业、返家乡暑期实践、非遗文化传播、文明创城志愿等各类服务项目和活动500多场,通过网络专栏、公众号后台和线下志愿服务累计报名参与2.3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团员青年的参与率和贡献度。

三、联系三大群体,赋能一度实效,激活城市“青力量”

荔城团区委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积极联系组织创业就业青年、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等三类群体,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做引领青年的先锋队、助力全局的实干家、志愿服务的奉献者,不断提升共青团的大局贡献度。

一是助力青年创业就业。联系辖区青年企业家、创业者,成立全市首家区级“青年企业家协会”,吸纳会员103名,常态化开展学习交流、主题沙龙、公益培训、志愿服务等团建活动,与市青创会共同举办莆田市2023年“千校万岗·筑梦基层”行动暨莆田学院青年人才专场招聘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持续举办返乡大学生暑期交流班活动,组织返乡大学生参观本地龙头企业,了解民俗历史文化,参与文明创城、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引导返乡大学生反哺家乡、助力发展,积极为荔城留才聚才。联合区委人才办等13个部门开展扬帆计划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发布岗位2000多个,大学生上岗实习905举办青春筑梦·领航未来大学生成长分享会,帮助大学生做好考研、考公、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职业规划,在线直播观看人数达4万多

二是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持续打响“返乡大学生”直播助农特色品牌,造了政府+电商+社交平台新模式,改革以来共开展大学生直播带货活动4场,直播间观看人次30多万,成交订单1000余单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公众号报道了我区返乡大学生直播带货做法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打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输送实战型、应用型人才。组织返乡大学生深入木兰溪流经村域开展田野调查举办以青春之我,守护木兰青绿捡跑活动,开展木兰溪流域治理青春行动,组建“河小禹”志愿服务联盟对木兰溪流域区级河段进行包段巡护,助力建设水清岸绿河畅的美丽乡村,相关做法在《中国青年报》和“学习强国”平台上报道我区也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表扬单位

三是助力社会志愿服务。积极吸纳社会爱心人士加入荔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落实服务基地,并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联系福德医院、明德书院、蓝色灯塔、保利物业多个社会组织,整合辖区内志愿服务力量,组建爱心志愿联盟,不断壮大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疫情防控期间,组织2000多人次青年志愿者参与区域全员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等;组织644人次社会志愿者在黄石高速公路收费站协助开展入莆人员信息录入、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为保卫无莆田筑起一道青春防线。在全市创城期间,发动13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对全区11条主次干道实行包段志愿服务创新工作方式,开设荔城文明随手拍小程序,形成全民参与助力创城的浓厚氛围

四是助力关爱重点青少年群体。在社区青少年宫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基地,招募一批“爱心家长”教师与留守(困境)儿童形成结对帮扶,关心关爱日常学习、生活。首推“奖优济困,青春筑梦”计划,社区青少年宫每学期都为周边社区困难家庭子女(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子女、因病致困家庭子女)等对象提供一定数量的免费学位指标。创新预青工作思路,联合团市委、莆田学院音乐学院在西天尾青少年之家打造向阳花合唱团,免费为服刑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教授声乐知识,发挥艺术教化作用,护航健康成长。联合区公安分局指导返乡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制出品防诈骗宣传短片、反对校园欺凌宣传片,防诈骗宣传短片《雷区》得到《中国共青团》视频号转载。

    (荔城区委改革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