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更加精准、高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仙游县创新校地结对共建机制,探索实施“1+2+N”模式,已对接福州大学等9所省内高校在11个乡镇建立实习实践、创业创新基地,致力打造校地合作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样板,既为仙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支持,又为高校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和科研创新基地,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2022年,仙游获评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全国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全国“电商百强县”等国家级名片,乡村振兴热度指数综合排名首次进入全省前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居全市第1,度尾湘溪村、龙华金溪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龙华金溪村获评国家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游洋龙山村、天马村、兴山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西苑前溪村跻身“中国十大露营地”。
一、主建“一批基地”,让乡村建设有动能。充分发挥高校学科特色,精准对接人才培养需求,全力建立一批实习实践、创业创新基地。
一是精准布局。始终坚持高位谋划,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与高校商讨议定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我县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人才需求,在挂钩乡镇(一高校一乡镇)建立实习实践、创业创新基地,由高校领导带队,指定若干名专业老师带领团队利用节假日入驻一个村或几个村,每个村安排2-4名优秀大学生驻村并兼乡村振兴工作信息员(原则上人口3000以下安排2个大学生,3000-5000安排3个大学生,5000以上安排4个大学生),驻村期限5年(含研究生阶段),每年驻村时间不少于2个月。
二是精心保障。充分利用乡镇闲置学校,将其改造提升为一批高校实创基地,提供吃住行等保障;所有景区对结对高校师生全免门票,尽最大努力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保障。同时,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岗位,建立“人才编制周转池”,优先招聘在校地共建中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毕业生;对在仙创业的大学生(含在学期间),在享受市县人才政策的同时,给予创业资金全额贴息贷款和购房补助政策支持,真正让大学生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干得好。
三是精细履职。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在产业发展规划、传承乡村文化、创新基层治理、加强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实习实践,全方面挖掘汇编村庄历史、自然、文化等资源禀赋,真正全身心投入乡村规划建设,实现能力提升和乡村振兴“两促进”。同时,科学设置“项目收益公众池”直接奖励项目团队,每年开展项目评比考评等活动,鼓励师生团队创业创新。
二、主抓“两项规划”,让乡村振兴有纲领。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立足村庄发展实际,充分借助高校“智库”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振兴堵点、断点、痛点,突出高位谋划、高效推进,真正让规划接地气、可落地、管长远、见实效。
一是高标准编制接地气的村庄规划。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充分发挥高校智力汇聚、顶层设计作用,进一步梳理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对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村,进行完善提升。未编制的村,全部委托高校进行规划。
二是高起点编制能落地的产业规划。由高校组织专家团队对“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规划进行调查摸底、优劣比较、专业指导,充分整合特色资源,找准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打造不同类型、不同梯次的乡村振兴样板。目前已委托高校编制形成西苑乡柳园景观、仙水洋景区、石苍乡济川村古民居等3个文旅产业提升规划,开展《大济红木产业转型提升策略研究》《大济红木产业专项提升落地服务咨询》2个课题研究,真正让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三、主推“多维创新”,让乡村发展有韵味。在做好村庄规划和产业规划的同时,充分发挥9所高校各自特色优势,助推挂钩乡镇差异化发展,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新格局。
一是聚力专业赋能。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福州大学新能源专业、福建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福建农林大学农林专业、华侨大学电商专业(外籍学生)、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福建工程学院(现更名为福建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闽江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莆田学院教育医疗专业、江夏学院设计与创业专业等优势资源,积极邀请高校专家对总体战略布局、园区规划编制、项目可研编制等进行评审论证,使之更加贴合县情实际,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聚焦开辟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氢能燃料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新赛道,邀请福州大学专家对半导体材料项目可研编制、绿色低碳产业园整体规划等进行论证把关。目前,已推动紫京、国城、和拓等一批超100亿元、超50亿元项目落地,有力促进了产业迭代升级。
二是聚力人才赋能。依托校地共建,聚焦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科教文卫等领域需求,通过高薪聘请、柔性引进、项目合作、校园招聘等方式,精准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入驻,为仙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比如,成立全国第二家县级乡村振兴研究院,柔性引进福州大学等高校5名教授担任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顾问;推动福建师范大学在我县设立十二年一贯制附属学校,对接选派校长等管理团队入驻,签约13名优秀应届师范毕业生。
三是聚力成果赋能。积极推动科研课题实验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等共建工作,在优势产业、特色农业等领域开展技术研究、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搭建“研发在高校、转化在仙游”的成果共享平台。比如,福州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为仙游一中校友科技(创新)园赋能;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游洋镇设立全国首家生态教育与研学中心,为仙北研学设计5条精品研学路线;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团队还根据仙北地区水田与旱地分布实际,提供“再生稻+冬季农业”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指导,因地制宜引进名特优冬季作物,提升农业产业价值,计划试验成功后在全县推广。
(仙游县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