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荔城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主线,树立“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核心健康观,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倡导健康优先、健康教育先行理念,探索建立国家级健康区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全区医疗卫生保障网络健全,基本形成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以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囊括了综合医院、眼科、血透中心、医疗美容、精神专科等多元化办医格局,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和预防保健需求。2012年荔城区获评“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2016年荔城区获评“福建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019年荔城区获评“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一、政府主导建立机制,全面保障建设工作
一是建立健康区工作机制。荔城区将“全国健康区”建设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树立“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核心健康观,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每年至少召开1次全体成员会议,全面指导协调健康区建设工作,2021年5月8日、2022年12月9日、2022年12月15日、2023年2月6日分别召开由区长、常委副区长、全区各镇街政府主要领导、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领导等参加的全体成员会议。2022年在区政府网站公开承诺全面创建国家级健康区,向荔城区广大居民发出倡议书,号召居民们积极投身到创建国家级健康区活动中,为营造健康家园、创建国家健康区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推动健康区网络覆盖。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积极构建与制定建设国家级健康区实施方案和健康区发展规划,形成建立“区街贯通、政策配套、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协调统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新机制,完善健康区建设组织工作体系。一是覆盖面广。荔城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网络包括54个区直部门、130个村/社区、48所中小学校、144家大中型企业,每个单位均有专(兼)职人员承担健康区工作,并建立部门联络员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协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推进健康区建设进程。二是专业性强。建立了以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所、区中医院、区精神病防治院为依托,4家区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脉络的健康促进专业网络,深入各行各业开展宣讲。同时,多次组织国家级健康区建设工作项目专项培训会议,并于2023年2月邀请省疾控中心专家作专题培训,不断提高网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知识水平,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网络。三是深入健康区项目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荔城区积极开展群众调查工作,2018年完成《荔城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社会因素调查报告》,分析了主要健康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措施,为慢性病综合防控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2022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在6个镇街的2个行政村(居委会)内各调查30个15岁及以上、69岁及以下的城乡常住居民健康状况,并完成评估人群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2.5%,居民吸烟率18.3%,经常参加锻炼率41.02%。同时,区健康办共开展十余次联合督导,深入健康场所,对各个健康场所提供技术指导,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建议。四是落实健康区经费保障。将建设国家级健康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健康区建设,确保各项经费足额落实到位,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100余万元专项用于国家级健康区建设。为适应医疗需求增长,财政不断加大投入,2009年起以“亿千百”工程为载体,在全市率先启动基层卫生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投资超亿元,新、改、扩建6个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用房共计5万平方米,全区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达标率100%;2020年启动荔城区民生医疗设施提升工程一期项目,由区中医院迁建项目、区精神病防治院二期项目等12个子项目组成,计划总投资8.08亿元,目前已完成荔城区中医院过渡用房改造项目并于2021年5月投入使用,完成荔城区精神病防治院二期项目主体建设,完成拱辰及镇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疫苗冷库改造工程,2023年区中医院迁建工程的桩基开始施工,医疗设备及信息化提升工程等子项目也有序启动实施。
二、部门联动群策群力,广泛宣传守正创新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大。为进一步优化健康政策环境,我区成立了公共政策健康专家委员会,印发了《荔城区公共政策健康审查制度》,并组织公共政策健康专家对部分征求意见稿进行审核,先后召开“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培训会、国家级健康区多部门合作和政策开发座谈会、健康相关公共政策梳理及审查会议,补充、修订了部分健康相关公共政策,为全区人民的健康需求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2021年11月、2023年3月分别组织各部门开展健康政策梳理,包括区生态局、区文旅局、区执法局、区发改局等九个部门,共梳理2018-2023年的198条健康相关公共政策,为居民健康促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实现健康促进由“专业行为”向“政府行为”的成功转变。二是宣传方式花样多。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为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荔城区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全民一条心、媒体关注、寓教于乐、活动多样化”的创建氛围,掀起全面推进健康促进工作的热潮。荔城区持续开展健康素养、健康宣传、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医疗服务、义诊等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小区等卫生、文化大讲堂行动,2021年至今累计开展健康讲座、健康活动、健康服务、中医药进文化礼堂等活动530场,受益人次约50万余人次。丰富健康文化传播矩阵。通过《荔城区建设国家级健康区》、《荔城疾控》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每周更新健康类科普或建设全国健康区进展和取得成效;积极与市广电中心、区委报道组等媒体合作,在莆田电视台、湄洲日报、莆田晚报、人民日报、福建日报、今日头条、网易等新媒体客户端、荔城在线、各卫生部门单位微信公众号、抖音、新浪微博及时宣传报道卫生防病知识和疾控工作动态,截至目前,共发表各类宣传活动报道、知识性、信息类文章几百篇,电视台采访报道数十次。三是联合行动促成效。各建设单位针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需求,聚焦人口老龄化、青少年近视和肥胖、职业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等健康问题,整合资源,在“机制建设、功能整合、管理创新”下功夫,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形成诸如“控烟联合行动”“安康杯知识竞赛”“禁毒宣传”“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等跨部门行动项目并有效推进,激发了全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此外,推进居民健康技能不断提升,各建设单位不断创新模式方法,通过“学知识、练技能、展才艺”为基本要素的各类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推进市民个人健康技能提高。四是特色创新领发展。党建引领赋能社区治理,倾心服务打造温馨邻里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近年来,荔城区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着力织密末端党组织体系,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最小治理单元和最后责任主体,创新推出党建引领的“1+6+X”邻里中心服务模式,凝聚党员群众强大合力,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生态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打造山水诗画生态韵城。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全程推动治水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先行探索。多年来,荔城区委、区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木兰溪综合治理为总抓手,纵深推进木兰溪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打造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新样本。“荔”久弥新文旅新,开启健康新模式。荔城区文化底蕴深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16个、市级69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AAA级1个、AA级5个。2020年以来,区委区政府依托“壶山兰水”自然景观、“文献名邦”历史文化,将文旅经济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产业“八大工程”重点内容,聚焦南少林九华山、生态绿心、壶公山、蓝色海湾、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五大板块”,全力做好蓝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六篇文章”。近年来,我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号召,发展乡村田园游、森林生态游、亲子健康游、中医药康养游、周末近郊游、自然教育活动等文旅形式,开启健康新模式。2020年,全区接待旅游人数4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5亿元;2021年接待人数7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9亿元;2022年接待旅游人数4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亿元。
三、积极打造健康场所,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一是健康场所种类多。健康生活的前提是拥有健康场所,荔城区现有公办中小学48所,建成健康学校30所,达标率62.5%;医院9家,建成健康促进医院9家,达标率100%;机关事业单位54个,建成健康机关31个,达标率57.40%;规上企业144家,建成健康企业39家,达标率27.08%;村(社区)共有130个,建成健康村(社区)51个,达标率39.23%;建成健康示范家庭603户。在创建国家级健康区目标中,荔城区积极宣传和贯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一战略,着眼群众健康需求,打造了一系列“标准一条线、制度规范、管理到位、可复制推广”的健康示范场所。同时以城乡一体化为主线,推动文体设施建设,打造北高镇山前村、黄石镇惠下村、新度镇港利村等3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目前我区建有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1个、国家级农民体育活动中心1个、省级农民体育中心1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4个、登山步道3条、多功能运动场23个、笼式球场14个,健身路径210多条、健身广场50多个、室内健身活动室30多个、健身步道10多条,建有三十多个“示范夏季纳凉点和老年人健身康禾家园点”,2022年共投入494.88万元,不断改进和完善区、镇、村居15分钟健身圈。二是健康细胞活力足。创建国家级健康区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全力促活基层健康细胞是创建国家级健康区的必要举措。依托日益完善、方便的健康场所,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健康行为养成。全区公共体育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利用已经建设好的体育健身工程,举行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如2021年莆田市第五届运动会暨2021年莆田市荔城区全民健身运动会、2022年“喜迎党的二十大 献礼建区二十周年”荔城区第六届“工青杯”篮球赛等活动,形成了“大型活动月月有、小型活动周周有、群众健身天天有”的繁荣局面,掀起了全民参与体育健康的热潮,营造了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此外,全区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均规范设置禁烟标识,在全区党政机关、医疗机构、中小学校等开展无烟单位创建,实现无烟单位全覆盖。
四、多措并举改善环境,健康素养稳步提升
一是部门联动改善环境。建设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是促进居民健康的必要条件,空气、饮用水、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都是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积极开展“清洁空气与疾病防控”“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共同呵护绿色荔城”“无烟党政机关”“全‘荔’以赴,‘城’邀您来”等活动,以及深入农村“千吨万人”供水厂进行督查、定期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做好城市园林绿化、保障住房供应、统筹抓好重点人群就业等一系列举措,荔城区健康环境改善效果显著,其中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98%,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100%,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01%,三类以上公厕比例为10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9.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5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0.72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5平方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2%。二是居民素养稳步提升。2018年以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决策部署,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上持续发力,进一步推进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完善医疗体系建设,全区卫生健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居民健康素养从2018年14%提升到2022年32.5%,2022年荔城区居民吸烟率为18.3%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1.02%,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26%,并被授予“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荔城区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