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仙游县聚集县域人才工作中存在的政策不足、平台不多、产业疲力等问题,围绕县委“1299”工作抓手,完善“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着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构筑县域人才发展新生态。
一、做优政策提升人才“吸引度”,扩大人才“总量”
科学规划人才政策体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人才政策机制,为人才发展蓄力赋能。
一是政策扶持强支撑。深入实施“蜚山兰水”人才政策,出台《关于推进人才“1356”要素保障工作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名校优生引进计划”“仙游籍在外人才回归工程”等系列举措,推进“1+N”人才政策体系形成,构筑区域性政策引才比较优势。
二是政策宣传强磁场。用好“仙游人才驿站”、海峡人才市场“仙游频道”等线上聚智平台,联合教育局、卫健局等部门多次赴省内外高校开展宣讲招引工作,宣传发布人才政策信息和企业招聘信息9500多条,累计完成559.9万人次招聘对接,吸引382名大学生返仙实习。
三是政策落地强实效。全面推动各级人才政策落地见效,推进人才高质量发展,近三年新增“省百人计划”1名、省引进高层次人才ABC类人才6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6名、省名校长1名、省杰出人民教师1名、省特级教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入选市“壶兰计划”419件,确认“蜚山兰水”人才项目91件。
二、做实平台提升人才“聚集度”,盘活人才“存量”
加大人才平台创建力度,加强人才平台动态管理,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一是打造人才项目平台。选树125个人才项目及平台建设进行跟踪培育,完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众创空间等39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其中“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个,“省级众创空间”2个,获评“省星创天地”3个,“省科技小巨人企业”29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学会创新驱动服务站1个(意达科技),完成县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等民生领域5个“名医师带徒”工作室建设。
二是打造产学研用平台。推荐海安橡胶、东方机械等4家企业申报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组织鑫瑞、新万鑫、中裕等6家企业申报与中科院合作(STS)项目,推进“创新团队+项目”建设,三福集团、海安橡胶集团股份公司等企业联合省内高校扎实推进“师带徒”工作机制,近三年完成大学生来仙实习实训对接超过2000人次,并且在九大产业链上建设产业导师工作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
三是打造人才培育平台。创新校企协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建设仙游县乡村振兴研究院,由国家级三农专家温铁军团队运作,实现校地共建与品牌孵化一体化服务。联手京东、抖音等电商头部企业,定制特色冠名班,开展各类电商培训4000多人次。
三、做强产业提升人才“贡献度”,激发人才“能量”
聚焦产业需要吸引集聚人才,在产业链上嵌实“人才链”,推动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一是引育产业领军人才。围绕九大产业发展,完成460多家企业建库管理和111个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对接(总投资1486亿元),通过项目引进,带动人才回归,靶向新增和引进各类产业高层次领军人才150多名。
二是集聚产业急需人才。紧盯产业发展需求,邀请省委统战部11名党外干部人才来仙挂职,指导乡村振兴工作。开展3期事业单位专场招聘,引进教育、医疗等高层次人才16名、医学博士1名;柔性引进2批次20多名省级名医来仙义诊。选派315名干部到项目一线服务产业发展,优化6个产业人才联系服务点。
三是培育产业技能人才。梳理摸清2982条人才底数和433条技能人才需求,推荐选认省市县级科技特派员281名。实施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完成25期1755人次高素质农民培训和267名社会工作者专题培训。建立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向产业一线有序流动机制,引导“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把科技成果转化到田间地头、生产车间。
四、做好服务提升人才“满意度”,拴住人才“流量”
积极回应人才关切,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
一是保障有力度。及时兑现发放各类人才资金及配套补助480多万元,推进50套6000㎡人才公寓建设,为12名高层次人才提供安居保障,高层次人才子女入转学保障率达100%。
二是激励有深度。出台《仙游县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实施意见(试行)》,探索“人才编制在体制,工作薪酬在企业”的激励方式;落实党委政府联系专家机制,累计走访慰问209名人才,解决各类人才诉求64件;推荐各类人才当选各级党代表316名、人大代表377名。
三是服务有温度。建成“凤苑仙居人才驿站”等5个市县人才驿站,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在县总院、第二医院开通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开展青年人才论坛、交友会等暖心活动6场,增强人才“黏性”。
(仙游县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