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拥有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10项国家级、63项省级、3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拥有11名国家级、81名省级、520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莆田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大力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活态传承,加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保护传承为先,让非遗“兴”起来
一是突出强基固本。深入街巷乡村,全面调查、采集各种非遗项目,累计搜集非遗线索近6万条,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等17个门类200多种,整理提升一批非遗申报储备项目。推动文枕琴等14个项目入选省级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新增30个市级非遗项目和57名市级非遗传承人,再添19个非遗传承基地,公布第四批莆田市非遗小吃商家9家、项目12个,有效提升传承活力。
二是突出活态传承。精心组织每年一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今年以来,举行“芳华国遗”莆仙戏经典折子戏、“清音悠然”文枕琴演奏会等31项精彩活动,吸引观众近2万人,线上直播总浏览量55万人次。举办“莆田有礼”非遗购物节,设立36个非遗手作、地方特产摊位和12个手工市集,展示非遗消费新场景。以“非遗+企业”“非遗+校园”等多种“非遗+”结合模式,将木雕、戏曲、十音八乐等非遗文化融入课堂、企业、社区,每年近20万人参与学习。制定莆仙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实施“名师传艺”工程,支持国家一级编剧郑怀兴等12位名师以“师带徒”方式结对培养莆仙戏人才。
三是突出数字赋能。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上线“这就是莆田”数字文旅平台,涵盖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0项,为游客提供全程数字化服务,累计注册用户近万人。免费开放莆田市非遗展示厅,运用地面互动投影、幻影成像等科技手段展示非遗项目,将非遗的单向传播转化为双向的人机交互,助推参与者沉浸式体验非遗表演过程,累计接待青少年研学体验达100多万人次。将莆仙戏演出纳入“莆田文旅一卡通”,累计发放电子年卡34795张。
二、精耕宣传为重,让非遗“火”起来
一是央媒推介。积极对接主流媒体,莆田元宵民俗活动连续三年登上央视《新闻联播》,2023年央视3次直播莆田元宵民俗活动。2023年莆仙戏亮相《春节联欢晚会》,《踏伞行》晋京展演。推动莆田木雕、莆仙戏、错金银等13项非遗项目亮相《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央视频APP上超32万次观看,其中莆田木雕展示期间,收视率破“1”,异常火爆。莆田端午民俗活动登上央视《传奇中国节·端午》直播,点亮“千年龙舟”文旅新名片。6月23日上午,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播出端午假期龙舟赛热度指数,莆田以9.7分位列全国第三。
二是矩阵传播。构建涵盖电视、纸媒、网络及自媒体平台“四位一体”的非遗传播体系,推动莆田银饰独创的多款首饰作品被《甄嬛传》《封神榜》《华胥引》等众多大型热播电视剧主角佩戴,成为流行爆款。电视剧《一代匠师》在央视热播,收视率稳居全国第1,充分展现莆田非遗魅力,展示莆田艺人的工匠精神。发布“这就是莆田”系列微信推文,如《千年莆仙戏 美得令人窒息》中,傀儡介表演特色、“石狮压鼓”演奏技法等用视频演绎,七种行当扮相、各类特色脸谱用动图展示。
三是节会塑牌。依托春节、元宵、端午等民间重大节日,深入挖掘民俗与非遗的文化内涵,通过“节庆+非遗”等活动,塑造特色品牌。2023年春节启动“莆田元宵 迎福闹春”系列宣传活动,各平台网络直播观看人数突破 3000万人次,抖音视频号阅读量累计超2.5亿人次,春节元宵期间,莆田累计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56%,全市旅游收入同比增长98.7%。5月12日,举办国家级非遗妈祖春祭大典,当天有近万人现场观看。
三、融合发展为要,让非遗“潮”起来
一是“非遗+文旅”,激发发展活力。推动非遗有机融入旅游景区、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省级金牌旅游村、历史文化街区等旅游空间,植入九鲤灯舞、舞龙弄九鲤、留青竹刻、泥塑等非遗元素,为非遗开拓新市场,扩大新受众。推进大型木雕《百里兰溪图》《京杭大运河》文旅融合项目,计划投资1.3亿元,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推动九鲤湖等景区在假日期间上演《春草闯堂》《团圆之后》等多个传统古装折子戏,集中展现莆仙戏文化魅力。精心策划本地非遗旅游线路,将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市博物馆、春晖艺术馆等地纳入线路安排,为游客提供更加深度的文化旅游体验。
二是“非遗+街区”,打造城市客厅。“活化”利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导入非遗、文创、研学、演艺等新业态,推出“莆阳百工坊”非遗一条街,打造《非遗里的中国》·记忆馆等4大展馆,举办“匠心传承 拾光造物”非遗研学等7项专场活动,“五一”期间吸引游客量突破26万人次。举行莆田市非遗招商招展推介会,邀请100位各级非遗传承人参加,推出房租基准价格五折等招商优惠政策,已引进10个非遗项目入驻,其中4个是省级非遗。全新打造三清殿莆仙戏传习所和天庆苑莆仙传统文化传习基地,增强互动演示、体验教学等功能,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举办驻点沉浸式实景演出100多场次,非遗研学活动50多场次。
三是“非遗+产业”,打造文化IP。推动木雕、金银、佛像泥塑等技艺类非遗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爆款”产业,近年来先后荣获“世界中式古典家具之都”“中国木雕之城”“中国银饰之都”等13个区域品牌,其中木雕项目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莆田市将工艺美术产业作为全市重点发展产业,成立市工艺美术集团,2022年实现产值583亿元。举办“福见妈祖 福佑四海”2023年“妈祖杯”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目前正面向全球征集工艺品、香文化等8大类文创产品,为创新妈祖文化传播注入新鲜活力。围绕妈祖信俗、湄洲女头饰服饰等非遗元素,设计开发食之味、绘生活、珍善美、瓣香礼、海之魅五大类229种文创产品,销售额达260万元。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11月28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