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现有44个少数民族成份,总人口36786人,11个少数民族行政村散布于平原、山区、海岛,呈现出散杂居的特点。莆田市坚决落实相关部署要求,持续为少数民族存办好民生实事。
一是落实责任,强化保障。紧盯“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和“两不愁三保障”部署,强化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通过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落实帮扶措施。通过对全市所有少数民族贫困家庭、贫困人口情况都进行了解和跟踪,做到了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在增加收入、医疗健康、教育扶贫、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方面下工夫。同时,实现11个少数民族村帮扶机制全覆盖,资金投向较集中,着力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助困方式灵活,脱贫实效有保障。
二是培育产业,振兴乡村。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开展生态扶贫、建设桃花园产业基地、建设光伏产业基地、打造高山乡村观光旅游等举措,发展种植业、旅游业,带动村集体和村民持续增收。,指导各少数民族立足村情、培育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一业”初具雏形。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培育了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等,在振兴少数民族村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三是持续发力,巩固提升。坚持脱贫与巩固并重,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编密织牢兜底脱贫保障网,完善健康扶贫机制,发挥补充医疗保险、慈善救助和医疗互助等协同作用,切实减轻就医负担,降低因病返贫风险。逐步完善返贫预警监测机制,全面设立扶贫服务热线,每月组织乡村干部走访排查、相关部门专项筛查等,及时将返贫人口和新划入贫困线以下人口纳入,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