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莆田历史名人名言

来源:莆田市人民政府网站 时间:2025-09-03 15:47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一、莆田历史名人

  1.江采蘋(722—756年),又名江采苹。唐末,曹邺(816一?)为其立传。《闽中摭闻》等亦记其事。据稗史载:江采苹,世称江梅妃,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高力士使闽粤,见采苹少丽,十七岁的江采苹被选入京为妃。天宝五年(746年)`受杨玉环离间遭明皇遗弃。天宝九年写《楼东赋》(载《全唐文》卷九十八)。天宝十五年(756年)病逝,或谓安史之乱中,死于乱兵之手。(推荐理由:福建第一女诗人)

  2.郑露(740—818年),字恩叟,初名褒,官太府卿。唐代莆田人,祖籍河南荥阳。远祖昭,尝过泉之莆口,爱其风土,于是迁祖坟於南山葬焉。梁、陈时,莆田未置县,莆人亦不知儒学。后与胞弟郑庄(官中郎将)、郑淑(官别驾)自永泰来莆,筑庐护墓侧并倡学,据南山(今广化寺所在)之胜。当时,此处一泓水泽,称南湖。露兄弟筑湖山书堂,授弟子以儒业,人称“南湖三先生”。(推荐理由:开莆来学创始人)

  3.林藻(765—840年)字纬乾。莆田县尊贤里乌石(今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人。曾祖父林玄泰,祖父林万宠,为林披次子。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少有志尚,立志成才。耻为遐荒农人,慨然欲自奋发于闾里间。言曰:“张九龄生于韶阳,陈子昂出于蜀郡,彼何人斯?”因戒诸弟以明经、进士各专其业,与欧阳詹及蕴读书于龟岩。学成,乃负笈而西,度建之梨岭,题曰:“彼鹄彼鹄睨在目,坚取乃速,失鹄只夺福。”与欧阳詹刻意攻文,与弟林蕴折桂蟾官,故有“双桂遗风”之称。时参加礼部考试作《合浦还珠赋》,稿成,假寐,恍惚见人语曰:“何不叙珠去来?”醒,援笔修之曰:“珠之去也,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也,川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及擢第,往谢主考官,礼部侍郎杜黄裳以为“如有神助”。莆人擢第自藻始。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明经科进士。历校书郎、判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江陵(今属湖北荆州)刺史。林藻与其弟林蕴、欧阳詹俱为闽中名士。文坛上有“欧阳独步,藻、蕴横行”之语(李俊甫《莆阳比事》卷一)。工诗赋,得智永笔法,擅长草书,是福建历史上有资料记载的第一位书法家。书法作品今存。宋徽宗赵佶亲自编录钦定的《宣和书谱》以及明代陶宗仪书法典籍《书史会要》都给予林藻《深慰帖》极高的评价。“其婉约半妍处,得智永笔法为多”(《宜和书谱》卷十)。《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著录《林藻集》一卷,已佚。《全唐诗》卷319录其诗三首,其中两首归属未定。著有《林纬乾集》一卷,已佚。《全唐文》卷546存其赋一篇。今存王遐春《唐六贤集》刻本。《唐文拾遗》卷二十五录存《深慰帖》一篇及《合浦还珠赋》残句。《兰陔诗话》云:“韩昌黎谓闽人举进士自欧阳詹始,唐史因之纬乾实先行周擢第。其前更有福安薛令之,字君珍,神龙二年进士,昌黎偶失考耳。”祀名宦乡贤祠,卒后九兄弟葬在荔城西天尾镇林峰村福平山,九丘并列,墓前埕宽55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人祀莆田乡贤祠。(推荐理由:著名书法家、莆田第一进士、福建第二进士)

  4.黄滔(840—911年),字文江。莆田城关前棣(今城厢区英龙街东里巷)人。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登进士。四年后被授为国子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昭宗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主闽,表请朝廷授滔为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今福州)节度推官。有208首诗收入《全唐诗》,其《黄御史集》八卷收入《四库全书》。他把闽人自唐高祖武德至昭宗天祐的290年间写下的诗编录为《泉山秀句集》30卷,这是福建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文集四卷,见《全唐文》卷823-826。(推荐理由:著名诗人)

  5.徐寅(生卒年不详),一作徐夤,字昭梦,莆田县常泰里延寿(今城厢区龙桥街道延寿)人。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进士及第,特赐状元。闽王王审知礼聘入幕,官秘书省正字。归莆后,隐居延寿溪畔,著《探龙》《钓矶》二集传世。《徐正字集》为清代《四库全书》所收录。他有267首诗选入《全唐诗》。今存《徐正字诗赋》二卷,《钓矶集》五卷。《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见卷708至卷711)。其赋《全唐文》卷 830 编为一卷。《唐文拾遗》卷 45尚录其赋一卷。(推荐理由:著名诗人)

  6.徐昌图(生卒年未详),字子固,唐末五代徐寅曾孙,北宋兴化军常太里人(今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延寿村人)。五代末以明经及第,初仕闽陈洪进部。陈洪进归宋,派他奉《纳地表》入宋。宋太祖留之汴京,授国子博士,累迁殿中丞。昌图以文学著称,与兄徐昌燧、徐昌嗣等五人皆以明经入仕,且并有才名,为五代词坛高手。其词清幽隽美,风格柔丽,抒情宛转,意境、语言皆美;启北宋一代词风。(今人选词和研究宋文学史的,均要提到他的名字)。遗词只存三首,《临江仙》《河传》和《木兰花》。收入《全唐诗》卷898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唐宋名家词选》,亦收录其作品。沈雄《古今词话》云:“《尊前集》有徐昌图《临江仙》《河传》二首,俱唐音也。”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柳塘词话》卷二沈雄云:有以徐昌图之《临江仙》为仙侣,而牛希济之《临江仙》为南吕者,其宫调自别,亦可也。”(推荐理由:开创宋词时代)

  7.蔡襄 (1012—1067年),字君谟,谥忠惠。仙游县连江里赤湖蕉溪村人,后迁居莆田蔡垞村。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入汴京举开封府乡试第一,次年登进士甲科。初授漳州军判官,景祐三年至庆历三年(1036—1043年)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继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撰修起居注。庆历四年(1044年)以右正言直史馆出知福州。两年后改任福建转运使。皇祐三年(1051年),回京任职,升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至和、嘉祐间(1055—1058年),两次知泉州。嘉祐六年(1061年)授翰林学士,擢三司使,主管全国财政。治平二年(1065年),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治平四年八月,卒于家中。蔡襄既是一位卓有见识的政治改革家,又是一位斐声朝野的书法家(宋四大书法家之一)、散文家和诗人。其《蔡忠惠文集》传世,收入奏议64篇,杂文584四篇,诗370首。此外,对茶事和荔枝都有研究。他的《荔枝谱》是世界上第一部荔枝学专著。(推荐理由:全能型复合人才)

  8.蔡伸(1088—1156年),字仲道,号友古居士,宋元祐三年(1088年)生,仙游县连江里清泽亭(今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人,后随家迁至莆田城南蔡宅(今属城厢区凤凰山街道)。伸少时受家庭薰陶,勤奋好学,尤爱诗词。后人太学读书,政和五年(1115年)举进士,授太学博士。宣和年间(1118-1125年)任徐州通判。宋室南渡后,历任楚州、饶州、真州三州通判。伸在真州任内,时逢隆冬,城中失火,焚毁民房无数,致使居民流离失所,露宿郊野雪地。伸亲自出城抚慰灾民,尽力为灾民安排住宿,并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时监守人员拒绝开仓。伸据理力争,认为设仓储粮不仅仅用于军备,更重要是要应付紧急事件,即使上司怪罪,由自已承当责任。终于说服守仓人开仓放粮。真州灾民得以保全,无不感激伸的德政。事闻于朝,为政者嘉许伸的品德,升任真州知州。后又历任徐州、德州、安州、和州四州知州。绍兴十三年(1153年),秦桧再度为相,权倾朝野,秦桧慕伸名声,因与伸曾是太学同窗,又是同科进士,企图拉拢伸为已所用,就亲自登门拜访,叙同窗情谊,伸痛愤秦桧误国,严词拒绝。秦桧怀恨,贬伸为浙东安抚司参议官;任期满,又被遣往台州,提举台州崇道观。秦桧死后,伸被起用,历升至户部尚书,加左中大夫。蔡伸是宋代著名词人,著《友古居士词》,收入《四库全书》。其词铺叙详瞻,语言精炼。词风早期近似柳永、周邦彦,后期格调雄爽,颇似苏轼。北宋破国后,词风悲凉凄切深沉。(推荐理由:著名词人)

  9.郑樵(1104—1162年)字仲,号溪西逸民,学者称他“夹漈先生”。莆田县白沙镇霞溪(今下溪)村人。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樵父国器从太学回家,途经姑苏(今苏州)病卒。十六岁的郑樵徒步护榇返乡。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樵建修史堂于夹漈山上之芗寺林。绍兴廿八年(1158年),为高宗召对,授礼兵部架阁,补右迪功郎。筑草堂于夹漈山,修订《通志》。他一生勤于笔耕,著作等身,计著书81种,669卷,又459篇。流传下来的只有《通志》二百卷,《夹漈遗稿》三卷,皆诗文之属,《尔雅注》三卷,有注而图无存。《诗辨妄》六卷。(推荐理由:博通百科的史学大师)

  10.陈俊卿(1113—1186年),字应求,号六梅(一作“陆梅”),莆田县白湖(今荔城区镇海街道阔口村)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举进土第二(榜眼),授泉州观察推官。秩满,秦桧察其不附已,抑之。秦桧死后才升迁殿中侍御史。乾道元年(1165年),应诏返京,除史部侍郎兼侍读,同修国史。不久,出知建宁府。次年,升吏部尚书,受诏馆金使,拜同知枢密院。乾道三年(1167年)升参知政事,知枢密院。四年,升右仆射同平章事。五年,孝宗以俊卿为左相。六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帅福州。淳熙二年(1175年),再知福州。淳熙五年,起判建康府。转江南东路安抚使兼行宫留守。淳熙八年,授醴泉观察使,封申国公;次年,以少傅致仕,进封福国公;四年,进封魏国公。所著有《陈正献集》十卷、《陈正献奏议》二十卷、《陈正献表劄》二十卷,已佚。(推荐理由:宰辅)

  11.刘克庄(1187—1269年)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县清平里后村(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 人。父刘弥正,官至史部侍郎。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诗论家,是南宋江湖派大诗人,又是著名的辛派词人。生于淳熙十四年,特赐同进士出身。嘉定二年(1209年),以父荫补将仕郎。嘉定十七年(1224年),任建阳县(今南平)知县。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授克庄枢密院编修官、侍右郎官。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改知袁州府。嘉熙三年,为江西提举,改广东提举兼布舶使。次年,改任为江东提刑。淳祐七年,克庄除直龙图阁,主管明道宫;次年除宗正少卿,依旧职知漳州,又除秘阁修撰。十一年召入京,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理宗景定三年(1263年)三月,除权工部尚书兼侍讲。八月,特除宝章阁学士知建宁府。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特除龙图阁学士。所著有《后村居士大全集》196卷。(推荐理由:宋代著名词人)

  12.洪希文(1282—1366年),字汝质,号去华山人,莆田下坂(今荔城区新度镇下坂村)人。元初,他与父亲隐匿山中,以至“贫甚食草”度日,表现了一位进步文人的崇高气节。皇庆元年(1312年),而立之年的希文应友人之邀,到兴化县县治游洋设馆收徒。后来,才学出众的希文被荐任莆田“训导”(负责教学工作)。他抱着“君子乐育才”的思想上任了,“郡之名族争致西席”,聘其任教。但是,他的高尚情操终不为黑暗世道所容,至正十一年(1351年),年近古稀的他,不久就被罢黜归田了。作为元代著名诗人,洪希文著有《续轩渠集》十卷,有诗词500多首,入选《四库总目》。其诗“激而高亢,悲而沉郁,上出九天,下人重渊”“清遒激壮,亦足落落独行”“皆自肺腑流出”“能以质取胜,不蔽其情”。后人评论其“在元代诗文创作中独树一帜”,是元代少数几个有成就的诗人之一。(推荐理由:元代著名诗人)

  13.林环(1376—1414年),字崇璧,号纲斋,九牧林后裔,莆田城内赤柱(今城厢区英龙街)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过目成诵”、“百问百答,援笔立就”,“文章已为人所重,求者相踵”。明永乐四年(1406年),林环廷试第一,钦点状元。传说殿试时永乐皇帝出了一个对子“日明月明日月齐明大明天下”,令林环作对,林环略为思索,对曰:“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听了大加赞赏,授翰林修撰。永乐五年(1407年),升侍讲。林环学识渊博,在皇帝面前讲课,或为太子上课,条理清晰,“音语洪亮”,甚受永乐皇帝爱重。林环的主要贡献,在于参与修纂《永乐大典》,为《书经》总裁官。林环曾两次任礼部会试考官,他秉公办事,举贤荐能,“所取多为真才”,“声名籍甚”,一时儒硕也对他寄予厚望。林环的忠心、博学和机敏,为成祖所器重,“常侍帝侧”,出谋献策。成祖每次出巡,都让他随从。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亲征鞑靼,击败阿鲁台,林环上《平胡诗》1200言;次年六月,再征鞑靼,凯旋告庙;永乐十二年(1414年),林环随从成祖征瓦刺,途中染病,至北京卒,终年38岁。林环善诗文,著作颇丰,著有《纲斋诗文集》22 卷。他主张“诗以道性情者也”,以“理性情为本”。后人赞其诗“清思异质,藻而不浮,朴而不枯,极诗家音色之妙”。林环又工书法,擅长狂草。(推荐理由:状元)

  14.柯潜(1423—1473年),字孟时,号竹岩。明代莆田县安乐里柯山(今城厢区灵川镇柯朱村)人。传说柯潜小时先是愚顽得出奇,后来“聪明花”顿开而颖异过人,“警敏嗜学”。他10岁能写诗,15岁能作八股文。柯潜在《东陇万卷书楼记》中提及年少时常去东陇万卷书楼读书借书之事:“故余读学而优则仕之论,固为迁延寿者钦,又观诗书勤乃有之句,实为居东陇者厚属也。”当时之万卷书楼为读书人首选之地。柯潜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他身躯伟岸,外表温文尔雅,得体大方,与同仁相处融洽和睦,同僚无不钟爱敬重。景秦三年(1452年),柯潜升春坊中允,兼修撰,预修《历代君鉴》;书成,受代宗恩赐白金、文绮(华丽的丝织品)。景泰五年(1454年)礼部会试,潜为考试官。奉命预修《寰宇通志》,书成,景泰七年(1456年)升任司经局洗马,乃兼修撰。代宗再次恩赐其白金、文绮,足见皇帝对其十分器重。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位,潜迁尚宝寺少卿,任东宫讲读官;天顺三年,命修玉牒。明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即位,又奉命纂修《英宗实录》,书成,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朝廷三赐柯潜白金、文绮。此事在明代较为罕见。成化四年,又任侍经筵讲读。柯潜博学多才,“性尤喜游,供职之暇,偕诸知已,穷览胜概,雅歌报壶,分韵赋诗,襟度豁如也”。即在为官供职之暇,喜与文坛笔友欢聚,赋诗娱乐。他曾经自筑清风亭于官舍后园,挖池种荷,环池植柏,还美其亭曰“柯亭”,自谓其柏为“学士柏”。柯潜一生的最大建树,莫过于“文章雄一世”。除了完成朝廷指定的编写具有国史性质的《历代君鉴》《寰宇通志》《玉牒》和《英庙实录》等鸿篇巨作外,还著有《竹岩诗集》《竹岩文集》及《补遗》等(均收入《四库全书》)。成化四年(1468年)柯潜父母病故。柯潜回乡守丧期间,曾在观桥办学馆,教导子弟。柯潜卒于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年),享年51岁。(推荐理由:状元)

  15.余怀(1616—1696年),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广霞山人,又号壶山外史、寒铁道人,晚年自号鬘持老人。祖籍莆田水南(今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人,生于南京而长期流寓苏州等地,明末清初文学家,与杜浚、白梦鼎齐名,时称“余、杜、白”。余怀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七月十四日。他自幼读书过目不忘,且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崇祯十五年(1642年)应乡试不第,避居栖霞山寺。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遂绝意功名,浪迹于江浙一带,“自少至老,杂著数十种”,内容涉及诗词、文史、戏曲、茶艺、砚林、服饰等等。主要有《板桥杂记》《江山集》《甲申集》《玉琴斋词》《东山谈苑》《三吴游览志》《茶史补》。他以山水、著述自娱,气节才藻蜚声东南。余怀才情艳逸,其诗词用笔较为深细,表现出悠情绵邈的意境。朱彝尊评其诗有“晚唐风格”,王士禛《渔洋诗话》誉其诗:“不减刘宾客(禹锡)”。邓汉仪《诗观》评曰:“澹心诗,纯以气象胜,是初唐沈、宋之遗。”陈田《明诗纪事》辛集卷载:“澹心诗,擅六朝之华藻,运唐贤之格调,吐属隽雅,角逐词场,不减子山哀艳,小杜风流。”邑人郑王臣《兰陔诗话》评论“其诗清而能丽,绮而不靡,明季吾乡诗人,莫能与之抗衡。”徐犰《本事诗》甚至认为“过江风流,应复推为领袖”。(推荐理由:清代著名诗人)

  16.陈国柱(1898.8—1969.8),又名陈继周、廖华,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人。1916年,莆田哲理中学读书,1921年,考入厦门大学,后转到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学习,1924年在上海大夏大学加入共青团,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1926年2月,在莆田创建直属中共中央领导的莆田党团混合支部,任书记。同年12月起历任中共莆田特区委书记、仙游县委书记。1928年5月,因领导抗捐斗争而被地方军阀通缉,从此,离开莆仙到上海、北平、天津等地坚持革命斗争。1938年调到新四军工作。1940年8月北上延安学习,参加中共七大。1945年秋调东北工作,先后任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关东行署委员兼文管会主任等职。1948年随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副厅长。1951年调任中央文史馆办公室主任兼政务院参事,1954年任国务院参事。推荐理由:陈国柱是中共莆田地方组织的创建者,也是福建早期中共地方组织创建者之一,为莆田乃至福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为了党的革命事业转战南北,用其一生的奋斗表现了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在旧体诗词上有较高造诣。

  17.林兰英(1918—2003年),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社区人,半导体材料科学家。1940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数学系并留校工作。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5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1957年1月,取道香港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后任副所长。一直从事半导体材料科学研究工作,是我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开拓者之一。先后负责研制成我国第一根硅、锑化铟、砷化镓、磷化镓等单晶,为我国微电子和光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负责研制的高纯度汽相和液相外延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创了我国微重力半导体材料科学研究新领域,并在砷化镓品体太空生长和性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兼任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委员会主任。推荐理由: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中国半导体材料研究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太空材料之母”。

  18.黄维垣(1921—2015年)1921年12月15日生于福建莆田,有机化学家。1943年毕业于协和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岭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5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副所长、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早期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在甾体药物合成研究方面颇有建树。20世纪50年代末,应国家建设的需要,转向有机氟化学和含氟材料领域,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研制出一系列关键的含氟材料,发现并系统研究了氟化学领域著名的亚磺化脱卤反应,发展了全氟烷基亚磺酸盐和磺酰卤的化学。编著了《高技术有机高分子材料进展》《中国有机氟化学研究》和《中国有机氟化学十年进展》。曾获莫伊桑(MOISSAN)奖章和陈嘉庚化学奖等。(推荐理由:中国有机氟化学奠基人之一)

  二、莆田名人名句

  1.梅妃名句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一斛珠 梅妃,拟梅溪体

  姚华〔清代〕

  长门尽日残妆坐,懒束慵栉。双眉冷淡春风笔。一斛明珠,争把泪痕匹。

  新诗字字声从律,班姬怨后几馨逸。明姿纵是描难出,画苑词场留与后任述。

  题梅妃画真

  李隆基李隆基〔唐代〕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2.黄滔名句

  到君栖迹所,竹径与衡门。——黄滔《题友人山居》

  亦在乾坤内,独无尘俗喧。——黄滔《题友人山居》

  新泉浮石藓,崩壁露松根。——黄滔《题友人山居》

  更说寻僧处,孤峰上啸猿。——黄滔《题友人山居》

  碧嶂猿啼夜,新秋雨霁天。——黄滔《秋思》

  谁人爱明月,露坐洞庭船。——黄滔《秋思》

  3.徐昌图名句

  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回头烟柳渐重重。——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鹭起暮天,几双交颈鸳鸯,入芦花,深处宿。——徐昌图《河传·秋光满目》

  潮平淮月朦胧。——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秋光满目。——徐昌图《河传·秋光满目》

  弄珠拾翠盈盈,倚兰桡,眉黛蹙。——徐昌图《河传·秋光满目》

  采莲调稳,吴侣声相续,倚棹吴江曲。——徐昌图《河传·秋光满目》

  风清露白,莲红水绿。——徐昌图《河传·秋光满目》

  何处梦回?——徐昌图《河传·秋光满目》

  酒醒人静奈愁浓。——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今夜画船何处?——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4.蔡襄名句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蔡襄《梦中作》

  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待月思依然。——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蔡襄《上元应制》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蔡襄《上元应制》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蔡襄《上元应制》

  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蔡襄《上元应制》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蔡襄《答谢景山书》

  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蔡襄《答谢景山书》

  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蔡襄《答谢景山书》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蔡襄《答谢景山书》

  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蔡襄《答谢景山书》

  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蔡襄《答谢景山书》

  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蔡襄《答谢景山书》

  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蔡襄《答谢景山书》

  顾事有先后耳。——蔡襄《答谢景山书》

  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蔡襄《答谢景山书》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蔡襄《答谢景山书》

  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蔡襄《答谢景山书》

  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蔡襄《答谢景山书》

  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蔡襄《答谢景山书》

  是未离乎躁也。——蔡襄《答谢景山书》

  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蔡襄《答谢景山书》

  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蔡襄《答谢景山书》

  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蔡襄《答谢景山书》

  委乎天而待用者也。——蔡襄《答谢景山书》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蔡襄《答谢景山书》

  斯亦景山未之思与?——蔡襄《答谢景山书》

  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蔡襄《答谢景山书》

  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蔡襄《答谢景山书》

  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蔡襄《答谢景山书》

  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蔡襄《答谢景山书》

  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蔡襄《答谢景山书》

  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蔡襄《答谢景山书》

  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蔡襄《答谢景山书》

  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蔡襄《答谢景山书》

  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蔡襄《答谢景山书》

  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蔡襄《答谢景山书》

  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蔡襄《答谢景山书》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蔡襄《答谢景山书》

  襄顿首上。——蔡襄《答谢景山书》

  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蔡襄《梦中作》

  嵩阳居士今何在?——蔡襄《梦中作》

  青眼看人万里情。——蔡襄《梦中作》

  5.蔡伸名句

  嬛嬛一袅楚宫腰。——蔡伸《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蔡伸《苍梧谣·天》

  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蔡伸《柳梢青·数声鶗鴂》

  几度红窗,误认鸣镳。断肠风月可怜宵。——蔡伸《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蔡伸《苍梧谣·天》

  那更春来,玉减香消。——蔡伸《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鸣笳声断。——蔡伸《苏武慢·雁落平沙》

  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蔡伸《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

  堆枕乌云堕翠翘。——蔡伸《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蔡伸《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

  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暝鸦零乱。——蔡伸《苏武慢·雁落平沙》

  长歌诗,短歌诗,歌里真情恨别离,休言伊不知。——蔡伸《长相思·村姑儿》

  午梦惊回,满眼春娇。——蔡伸《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蔡伸《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

  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蔡伸《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

  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蔡伸《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蔡伸《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

  望碧云空暮,佳人何处,梦魂俱远。——蔡伸《苏武慢·雁落平沙》

  忆旧游、邃馆朱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蔡伸《苏武慢·雁落平沙》

  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蔡伸《苏武慢·雁落平沙》

  断肠风月可怜宵。——蔡伸《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忍使恹恹,两处无聊。——蔡伸《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蔡伸《柳梢青·数声鶗鴂》

  数声鶗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蔡伸《柳梢青·数声鶗鴂》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蔡伸《柳梢青·数声鶗鴂》

  村姑儿,红袖衣,初发黄梅插秧时,双双女伴随。——蔡伸《长相思·村姑儿》

  柳下朱门傍小桥。——蔡伸《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几度红窗,误认鸣镳。——蔡伸《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书盈锦轴,恨满金徽,难写寸心幽怨。——蔡伸《苏武慢·雁落平沙》

  两地离愁,一尊芳酒凄凉,危阑倚遍。——蔡伸《苏武慢·雁落平沙》

  楼上黄昏,片帆千里归程,年华将晚。——蔡伸《苏武慢·雁落平沙》

  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蔡伸《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

  追想彭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蔡伸《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

  6.刘克庄名句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少年自负凌云笔。——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刘克庄《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旁观拍手笑疏狂。——刘克庄《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刘克庄《莺梭》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刘克庄《卜算子·片片蝶衣轻》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刘克庄《清平乐·纤云扫迹》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刘克庄《卜算子·片片蝶衣轻》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北望神州路。——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刘克庄《落梅》

  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刘克庄《莺梭》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快投笔,莫题柱。——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刘克庄《清平乐·风高浪快》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刘克庄《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刘克庄《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刘克庄《一剪梅·袁州解印》

  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聊一笑,吊千古。——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刘克庄《落梅》

  湛湛长空黑。——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刘克庄《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国脉微如缕。——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刘克庄《清平乐·风高浪快》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刘克庄《卜算子·片片蝶衣轻》

  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刘克庄《昭君怨·牡丹》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卧闻儿女夸翁健,诗句年光一样新。——刘克庄《戊午元日二首》

  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刘克庄《落梅》

  7.题宋丞相陈俊卿画像

  陈献章〔明代〕

  御史铁为肝,张秦挂舌端。至今湖峤月,犹作太师看。

  8.林环名句

  翰林侍讲林环崇璧远示手教书以复之

  陈煇〔清代〕

  玉堂远念旧交疏,遥寄南天一写书。自是多情怜久别,应题飞翰慰閒居。

  雨中秋草迷山馆,天上春云覆石渠。不有故人频顾问,茂陵愁绝病相如。

  9.陈国柱名句

  陈国柱为闽中北上抗日将士英勇歼敌作诗云:“闽中豪杰屠鲸手,殄寇雄威震江右。壶华此时增辉光,赢得丹青名不朽!”(1939年正月十五,闽中北上抗日将士参加进攻安徽滁县、嘉山的战斗,歼灭日军数十人)

  10.林兰英名句

  无论是50年代还是80年代,甚至是21世纪,有一个我们大家必须遵循的共同点,那就是凡是炎黄子孙,你应该把你的黄金时代贡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我要让中国早些拥有半导体收音机,要使中国半导体材料研究赶上先进的美国,立于世界的前沿。

  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林兰英表示,“平等首先是贡献上的平等,要求男女平等,妇女必须做出出色的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同”。

  11.黄维垣名句

  如果再给我一次人生,我仍然会回来,为共和国旗帜增光添彩。

  看到祖国氟化学事业后继有人,是我一生最大的欣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