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台背景
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当前,海洋经济是福建省重点发展的“四大经济”之一。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期间,特别嘱托福建要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强化海洋生态保护。
莆田市作为福建省重要的沿海城市,因港而生、依海而兴,海洋经济始终是莆田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向海发展,培育壮大海洋经济。编制和实施《莆田市“十四五”海洋强市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上莆田”,是建设美丽莆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规划》的编制对莆田市抓住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建设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等发展战略的有利契机,发挥海洋资源禀赋优势,实现海洋经济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规划》主要阐述“十四五”期间莆田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海洋强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海洋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和安排海洋经济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目标任务
“十四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100亿元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5%。到“十四五”期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海洋开放合作水平明显提高,海洋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以城强产、以港兴城、以产旺港的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东南大宗散货枢纽港、海西产业集群工业港、世界妈祖文化旅游港“三港”实现跨越发展,“创建亿吨大港、融入国际分工”目标初步实现。
到2035年,在基本建成“海上莆田”、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基础上,“双千亿”经济港区建设目标全面实现,海洋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水平不断提升,海洋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日臻完善,海洋科技创新持续增强,海洋开放合作更加紧密,海洋生态环境日趋友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美丽海洋释放出更为丰富的蓝色动能,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成熟定型。
三、空间布局
一是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建设以莆田主城区为核心,辐射涵江城区和秀屿城区的海洋产业总部经济区,重点发展商务办公(包括企业总部、创业服务、五星级酒店以及商务服务配套设施)、商业娱乐、生态居住和文化旅游等四大功能,打造总部企业服务基地,以总部经济助力海洋产业发展。
二是建设三大湾区经济发展带。充分发挥现有的临港产业基础、优良的港口条件和日趋完善的临港集疏运体系,大力推动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协同联动发展,打造湄洲湾北岸湾区经济发展带、兴化湾南岸湾区经济发展带和平海湾湾区经济发展带,实现拥湾发展,不断壮大湾区经济。
三是拓展八大海洋产业集聚区。围绕创建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重点建设南日岛海洋经济与文旅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后海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平海湾生态渔业集聚区、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区、湄洲湾国投经济开发区、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兴化湾南岸临港产业园区和仙游枫亭临港产业园区等八个海洋产业集聚区。
四、建设任务
一是高质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优化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着力建设“海上粮仓”,加快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食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能源和生命健康等临港工业,全面发展海洋旅游、港口物流、海洋文化创意、涉海金融服务、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培育发展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邮轮游艇等海洋新兴产业,明确了各类海洋产业的重大建设项目(工程)。
二是奋力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坚持育才引智筑牢海洋人才集聚洼地,整合资源打造海洋创新基地,加速优质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积极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充分重视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作用,加速推动海洋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积极打造数字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海洋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形成“信息透彻感知、通信泛在随行、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智能”的海洋信息化体系。大力推广智慧渔业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智慧港口建设水平,助力海洋强市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基础设施体系。突出功能差别化,完善港区基础设施和港口服务功能,优化内外通达的港口集疏运体系,聚焦港铁联运优势,建立新型港腹关系,高标准推进海洋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加快渔港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创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助推海洋经济发展。
四是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海和谐的海洋经济发展思路,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强化陆海污染全面监管整治,加快海洋生态综合保护修复,重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生物安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加强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建设,确保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五是促进海洋领域高水平经济开放。继续加深海峡两岸海洋经济合作,推动莆台、莆港澳海洋产业深度对接。积极参与闽东北海洋产业合作,充分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强化与周边地区及中西部省份间的区域合作。扩大海洋“一带一路” 开放水平,以妈祖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为依托,进一步推动口岸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六是推动海洋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港口引导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以经济促进港口”的发展理念, 实现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的三群联动。加快推进海洋领域军民融合发展,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推进海洋科技军民协同创新,有力支撑海洋强市建设。创新海洋综合管理体系,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为落实以上重点任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要素保障、加强文化宣传、完善监督考核等多方面保障规划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更好履行政府职责,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全面建设海洋强市的强大合力。
六、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陈建东 0594-2681382。
七、深度解读、延伸解读
(一)发展目标方面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莆田市海洋强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100亿元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5%,渔业经济总产值达350亿元,以城强产、以港兴城、以产旺港的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基本建成“海上莆田”,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超越,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成熟定型。
(二)空间布局方面
《规划》立足莆田市海洋资源禀赋优势和海洋经济发展基础,提出“一核引领、三带协同、八区并进”的海洋经济开发新格局,以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引领全域发展,推动湄洲湾北岸湾区经济发展带、兴化湾南岸湾区经济发展带和平海湾湾区经济发展带的协同发展,精心打造若干海洋产业集聚区,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依托各县区(管委会)现有的产业基础、功能布局和资源优势,明确各县区的海洋产业布局,精准落实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深入开展海洋强市行动,着力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
(三)建设任务方面
海洋是莆田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市委市政府将海洋经济列为莆田市重点发展的12个重点产业之一,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把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建设更高水平的“海上莆田”,为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规划》紧扣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树立“大海洋”“大港口”“大保护”意识,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推进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海陆一体化开发。建设南日岛海洋经济与文旅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海洋牧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南日岛样本”。探索“渔光互补”发展模式,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四)项目支撑方面
《规划》坚持项目为先、项目为基、项目为要,突出开放招商,大力推进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建设,共筛选汇总了133个“十四五”期间海洋强市建设的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2808.95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2098.98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