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域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十三五”期间加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6-08-23| 来源:本网|
| 字号: | 已收藏 未收藏 未收藏 | 打印| 分享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区内断裂构造纵横交错,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2013年曾发生2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30次,其中最大震级为4.8级,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国务院划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近年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显著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复杂的地震形势相比,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仍存在差距,有的单位和个人存在思想不够重视、机制不够完善、工作不够落实,人员编制偏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为切实做好“十三五”期间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防震减灾总体要求
  坚持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战略布局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坚持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相融合的发展道路,着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为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莆田提供更加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加强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一)加强地震观测台网管理和建设。加强地震监测仪器维护和台站管理,开展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保护,确保观测质量。根据省地震局的统一规划,配合做好台站选址、仪器安装及测试等工作,协助及时完成建设任务。
  (二)加强地震预警体系建设。积极配合省地震局完成地震烈度计台网建设(每个乡镇至少1台)、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等。
  (三)做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在局台联合会商的基础上,切实发挥县(区)地震办在震情会商方面的作用,调动地震群测群防员参与会商的积极性,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做好震情会商工作,努力为政府地震应急处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积极开展震情跟踪工作。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科学制定和落实震情跟踪工作方案,对可能存在的中强地震,严密监测、及时会商、科学研判,发现异常及时调查核实。
  (五)加强地震宏观观测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现有地震宏观观测网络,整合网点资源,建立激励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地震宏观前兆观测工作成效。
  三、强化震害防御体系建设
  (一)提升城乡抗震设防能力。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要结合旧城改造工作,对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已建建(构)筑物,制定抗震加固规划,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其中,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人员密集场所的建(构)筑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优先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5年内使城区建筑基本达到抗震设防要求。要结合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农居地震安全工程,逐步完成山区土坯房、沿海石结构房的改造工作。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推广,加强对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指导。
  (二)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各县(区、管委会)地震、国土、住建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新一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宣传贯彻工作,按照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要求,加强对新、改、扩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同时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建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新机制,确保抗震设防要求落到实处。
  (三)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传播手段,依托市主流新闻媒体、市教育局校校通网络和市防震减灾科普馆、防震减灾体验馆、莆田地震台以及各县区科普馆公共平台,建立层次分明、协调一致、覆盖全市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各县(区、管委会)要结合当地实际至少建设1个防震减灾科普展馆;每个县(区)至少要动员2个社区(或学校)建科普室,每个管委会至少要动员1个社区(或学校)建科普室。做好地震信息发布工作,提高地震信息的收集、整理、报送、处理能力。完善地震信息发布制度,强化新闻报道工作组织协调,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建立完善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和处理机制,提高地震信息的新闻报道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建立对地震谣言快速有效应对的处置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平息地震谣传,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四)扎实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或示范学校、企业、工程)工作,进一步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通过创建示范点效应,增强公众参与能力,提升防震减灾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市创建示范社区30个以上,其中每个县(区)创建示范社区5个以上,北岸管委会创建示范社区3个以上,湄洲岛管委会创建示范社区2个以上,不断提升综合减灾能力,大力开展争创全国防震减灾示范城市、示范县(区)工作。
  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一)健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区域联动、军地协同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震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完善各级政府、政府部门、大型企业和重点危险源等地震应急预案。推进城市人口密集场所、居民社区的应急预案制定,以及家庭应急对策的编制。加强应急预案的检查和落实,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检查与培训制度,组织应急、地震、民政、安监等部门联合开展应急准备工作检查。
  (二)加强地震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管委会)两级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体系,各市、县(区)应按队伍装备建设要求,实现装备配备率达85%以上。在本市发生破坏性地震后3小时,市、县(区)级专业救援队伍的机动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强化地震紧急救援技术支撑,提升震后72小时搜救能力。依托市消防支队筹建的综合训练中心建设地震应急处置培训基地。推进市、县(区)地震现场应急队伍建设,参照省级地震现场应急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和地域特点,完善市、县(区)两级地震现场应急队伍装备,配备专业仪器设备、通讯办公设备和个人保障装备,适时开展拉动演练,提高地震现场应急队伍业务能力水平。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应急救援能力较强的志愿者队伍,并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机制。
  (三)重视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分区域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将震灾储备与其他载重储备相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地震紧急救援物资储备与调配体系,实现救援行动72小时自我保障能力。
  (四)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检验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熟悉掌握应急处置流程,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地震应急技能,提高社会民众对地震的心理承受力、应急避震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五)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以县(区、管委会)为单位,每个乡镇(街道)根据人口数量和实际需要,至少建设一处以上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做好对已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验收工作,落实运行维护经费,完善启动预案,健全配套管理制度,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五、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制,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制约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健全投入机制。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要将防震减灾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引导社会资源更多更好地向防震减灾工作聚集。仙游县要加强对省财政防震减灾专项补助经费的管理,保证专项经费都用于防震减灾工作,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对于截留资金,挪作他用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三)强化队伍建设。优化配备市、县(区、管委会)地震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健全工作机构,配齐工作人员。加强对各级各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宣传教育,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地震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健全群测群防工作队伍和工作机制,加强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建设,推进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向乡镇、街道延伸。
  (四)科学编制规划。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防震减灾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融入当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根据已颁布实施的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抓紧编制“十三五”规划,明确具体工作任务,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和保障条件。
  (五)加大督查力度。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要把防震减灾纳入政府绩效考评内容,科学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完善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法制监督检查机制,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执法检查、专项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行法定职责,落实预防措施。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要加强对各地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防震减灾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8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