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教[2014]思8号
各县区(管委会)教育局(事务局),市直各学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家庭婚姻观念变化,我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特困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重组家庭子女、家长陪读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数量日益增加,给学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难题和新挑战。根据《莆田市司法局关于印发特殊群体帮教管理机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莆司[2014]58号)精神,为切实履行学校教育责任,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的良好氛围,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精神,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开展关爱服务活动,提供生活和教育保障,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努力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紧紧依托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切实形成工作合力,保障特殊群体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不让一个学生失学。最大限度地维护好中小学生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全面关爱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学习有困难的学困生和父母外出经商、务工的留守学生,努力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确保各类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三、具体措施
强化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涉及思想、文化、教育、法制等各个领域,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一)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一是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和科学考核评估办法。各校要成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具体工作计划,把推进帮扶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工作目标体系之中,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健全保障流动人口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制。按照有关文件精神,符合就读要求的流动人口适龄子女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到指定中小学就读,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三是各校要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登记和成长记录工作,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组织教师定期走访特殊群体学生家庭,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学习情况,注重做好信息收集、情况反馈。四是建立校内教师与特殊群体学生结对帮扶制度,帮扶教师每周要同帮扶对象进行一次交心谈心,每月进行一次家访,及时反馈他们在校期间的情况,会同监护人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四是建立校外义务辅导员队伍。各校要从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中聘请一批校外义务辅导员,广泛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五是建立保障学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应急机制。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安全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制定安全工作预案,及时妥善处理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六是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及疏导工作。各校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网络、“心理咨询室”等方式,对留守学生、贫困生和学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要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导和训练,并结合实际开展德育实践,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二)构建教育监护体系,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重视家、校合力教育,不断强化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一是要加强家庭监护和管理的责任,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组建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家庭咨询辅导志愿者队伍,介入并支援家庭教育。二是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帮扶矫治和闲散青少年管理,通过集中帮教救助、送回家庭和帮助就学就业等方式,严堵未成年人辍学、逃学、失学,最大限度遏制未成年人过早地流入社会,减少社会的压力和包袱。三是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要为每个留守学生确定一名教师负责帮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学生进行“一对一”资助帮扶。四是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对于特殊学生群体较易出现的离校出走、打架斗殴,人身伤害等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各学校要严格执行学校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制度,务必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汇报。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施救处置措施,并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变化,随时汇报处置结果。
(三)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一是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投入,改善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继续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多方争取各类扶助资金,切实做好贫困生特别是贫困留守学生的就读保障工作。三是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困生的关爱。各校要关注每一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发展,教师对学困生要不歧视多厚爱,使每一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四是要搭建活动平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活动。大力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活动阵地的建设,建设一批青少年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满足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五是要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教育。加强学校门卫管理,严防学生离校出走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引导特殊群体学生在校住宿,实行校园封闭式管理。完善校园技防设施,加大硬件设施改造,提高实时监控水平。六是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各校要配合公安、文化、工商等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好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学校活动,把未成年人犯罪降到最低限度。
四、相关要求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关爱帮助特殊群体学生是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各校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在管理上有倾斜,过程上有侧重,结果上见成效。
2.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各校“一把手”要亲自抓,切实保证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方案,努力构建保护关爱特殊学生群体的良好工作体系。要通过召开家长会、书信、家校通、电话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强化家长、监护人的责任意识,与家长共同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3.摸清信息,建立档案。在全市中小学推行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化管理,建立特殊群体学生信息卡,加强与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及时掌握学生校内外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动态。
4.狠抓落实,注重长效。各校要将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的活动落到实处,作为一项常规工作,一以贯之,常抓不懈。要积极调研,明确对象,区分类别,把握重点,掌握方法,提高关爱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强化激励机制,发现培养优秀特殊学生,树立标杆、表彰先进,发挥优秀特殊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和管理机制。
附件:1.特殊群体学生基本情况卡
2.关爱帮扶及学生有关情况记载表
莆田市教育局
2014年9月24日
附件1 :
特殊群体学生基本情况信息卡
|
建卡时间
|
|
|
学生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学
生
照
片
|
|
|
|
|
|
父母(监护人)姓名
|
工作(生活)地
|
联系电话
|
|
|
|
|
|
|
|
|
|
家庭住址
|
|
|
家庭经济状况
|
|
|
特殊群体类别
|
|
|
身体健康情况
|
|
|
心理与性格情况
|
|
|
行为习惯情况
|
|
|
学习与兴趣、特长
情况
|
|
|
其它情况
|
|
注:本卡由各校自制成册,妥善保管,注意保密。
附件2:
学校 年级 班一对一关爱帮扶情况记载表
年 月 日
|
帮扶教师姓名
|
|
学生姓名
|
|
|
关爱帮扶
活动
|
|
学
生
照
片
|
|
家访
|
|
|
学生情况
|
|
|
建议
|
|
| |
|
|
|
|
注:本表由各校自制成册。学期初交给帮扶教师,学期末交分管德育工作负责人。要妥善保管,注意保密。